龙  坑  柄  仙  迹   

 

    尤溪县纲纪村龙坑柄地方有一口闻名遐迩的清泉井、三株仙柏树、一个印在石头上的脚印、一条形象的石鞭、一堆石猪,传说都是上洞八仙吕洞宾和萧公留下来的遗迹。那里有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长期以来在当地流传着。

    在南宋淳熙年间的一个夏天,烈日当空,青烟袅袅,晒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晒得小草树叶低头蜷缩。吕洞宾身佩宝剑,走在龙坑柄路上,一时口干舌燥,见路边下溪水清澈,想到溪里喝水解渴。当他将要走到溪边时,忽然间从上游涌来一股泥水,清澈的溪水变浑了。溪水喝不成,口渴得难忍,他停步溪岸边,从背上抽出了宝剑,在身边的一块石横竖撇连划三下,再用剑尖一撬,石盘上被撬去约有几个巴掌大呈三角形的小洞,洞中同时冒出一股清泉,成了一眼泉水井。由于泉水清洌,冬温夏凉,常年流淌,从不枯竭,人们把它叫做“清泉井”,并被载入《尤溪县志》:“石盘有一小穴,如剑痕然。”

    吕洞宾喝过水后回到路上,见到路边有一块洁净的石头,便坐下小憩。可惜的是,烈日当头,没有遮荫,他顺手在路边折下三条树枝,围着石头呈品字形插在地上。一眨眼,三条树枝长成三棵碗口粗的高大树木,枝繁叶茂,像一把凉伞遮盖上空,挡住太阳的照射,他悠闲地在树阴下纳凉休息。因为那三棵树是仙人种的,当地人把它叫做“仙柏树”,那条路也因此称为“仙柏路”。三棵大树长期根植在仙柏路上,沐浴着阳光雨露,长年荫绿茂盛。每当火热的夏天,人们走在仙柏树下,披襟临风,享有陶然若仙的感受。

    有一位得道成佛的大田人,名萧其龙,号法明,他三岁母亲去世,十六岁父亲去世,孤苦伶仃,与永泰张慈观(张圣公)等道友,遍游福建、江西的许多名山圣地,访师论道。二十一岁来到尤溪洋中际口村蓦口,一边给人打长工,一边坐禅修炼。后又来到南平溪源泉峡谷,白天给那里的农户打长工,晚上在凤冠岩坐禅修炼,长年累月,风霜雨雪无阻。四十五岁功成课满,坐化于溪源泉凤冠岩,人们尊称他为萧公。

    萧公成佛后,为报答当地百姓,要在茫荡山下溪源峡谷的万仞绝壁上,修一条从山下通往茫荡山上有三千八百坎的石铺路,要用很多石头。他在闽江沿岸几百里之内,挥鞭赶来了一批又一批石头。有一天,他化装成贩猪商客,来到龙坑柄溪边,用他手中的竹鞭一挥,溪床下、溪滩上的大块石头都动了起来,变成活蹦乱跳的只只肥猪,齐集在溪滩上,把一片宁静的溪滩搅得不成样子。

    再说吕洞宾在树阴下小憩后又赶路了,当他转过一道山腰,看到前方小溪边有一位商客手拿一条竹鞭,立在路下石坡上。他随步上前问道:“这位朋友为何站在炎日之下?”猪商客答:“赶猪路过此地,因天热,让猪在溪水中清凉一会,我站在这里守着呢!”吕洞宾把视线转向溪边,只见一群肥猪,自由自在地在溪滩里翻滚,有的奋鬃欲突,有的垂目蜷伏,有的昂首安坐,有的支足将立,把一条清澈的溪水搞得浑浊不堪。这时,吕洞宾一股厌恶涌上心头,暗中骂道:“原来是这一群畜生把溪水弄浑了,害得我口渴喝不成水。”他把目光转向猪商客,用手指向溪滩说:“溪滩上那里是猪嗯!明明是一堆石头。”猪商客朝着吕洞宾指向一看,转眼间,几十头肥猪不见了,留在溪滩上是一堆乱石。他着急地走下溪滩,用竹鞭赶打,一个个没有灵性的石头,由你如何赶打,它都依然不动。

    这位猪商客就是萧公。萧公赶石法被吕洞宾破了,石头赶不成了,心里愤恨不已,但吕洞宾是上洞大仙,自己对他无可奈何,萧公气呼呼地朝着吕洞宾瞪了一眼,长叹一声,把手中竹鞭往石坡上一扔,迈开双脚快步上岸,沿着大路怏怏而去。

    后来人们发现,萧公从溪滩上岸踩在石块上的第一步,竟留下一个明显的脚印;那条赶猪的竹鞭扔在地上,变成一条石鞭,清晰地留在石板上。清泉井、仙柏树、脚印、石鞭、石猪等仙人遗迹,长期留在龙坑柄,没有因为岁月流逝而湮灭。   

                                        (根据《溪尾乡志》稿和当地传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