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 帝 嘴、乞 丐 身 罗 隐
唐末王仙芝、黄巢等农民起义失败,朱温篡唐为梁之后,直至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中间经历了后梁、唐、晋、汉、周五代十国纷乱达五十三年。在这期间,一些抱有野心的藩镇,为夺取皇位争斗不已。加上水、旱、蝗等自然灾害不断,害得饥馑荐臻,盗贼蜂起,各据一方。中有一些枭雄,趁国家忧患之机,号召党徒,独树一帜,不是僭号称帝,就是拥土为王。在这乱世之中,尤溪县秀村出了一个神童名罗隐。他在幼年时,就雄心勃勃,想趁乱做皇帝。只因他福份不够,未能如愿,结果只得到一个皇帝嘴,却落得终身为乞丐。
罗隐,字昭谏,父罗章成,母暴氏。罗章成家在尤溪县秀村,人在吴越国当一名吏目,妻暴氏随夫寄住杭州任上,生下罗隐。
在这之前,曾有一术士,目睹有两道王气在西北迸发,遂寻气到杭州,见到两道王气,一在罗家起,一在钱家发。当即预言:“将来两家必有王者兴。”人问:“兴王只有一,哪有二?”术士说:“国无二王,但不在此时,而在以后。”
几年后听一个夜幕降临之际,罗隐呱呱坠地,在罗隐降世时,万火齐明,预有祥瑞之兆。后来,又有一善观气色的相士见到罗隐,惊讶地说:“此子形端骨秀,颜容迥异,有王者气色。”这时,罗隐尚在幼年中,罗章成夫妻对相士之言不以为意。
罗隐六岁进学堂读书,他从小聪明过人,过目不忘,一本书只要读过一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他十二岁父亲去世,暴氏无力把丈夫棺柩运回,就地埋葬在杭州,然后带罗隐回到尤溪县秀村。她用手中仅有的一点积蓄,为罗隐娶了玉池村王氏为妻。
罗章成在世时,家中并无多少余钱,回到秀村后,家里完全断了经济来源,生活日趋艰难,母子媳三人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
罗隐有一个祖墓在秀村[](左木右臭)君坑。其山脉从沙县开始,绵延数十里,经过九十九个凸峰,结穴在罗隐家[](左木右臭)君坑的祖墓上,人们称它为“天子墓”。罗隐回到秀村后的一天,来了个地理先生对罗隐母子说,在罗隐上“天子墓”祭墓时,无论丢了什么东西,都不要去捡它。
这一天,罗隐在母亲的安排下,挑着祭品、香纸来到祖墓上扫祭。回来时,把装祭品的竹篮盖子丢在墓地上,罗隐并未发现,回到家中母亲发现了,叫罗隐赶回墓地把盖子捡回来,罗隐听了母亲的话,却忘了地理先生的话。他来到墓地,从墓的正中捡起竹篮盖子一看,在盖子贴地的一面,已被蚂蚁土筑成“天”、“了”二字。
原来按地理要求,“天子地”的来龙去脉,必须有一百个凸峰,而罗隐的祖墓才有九十九峰,虽然出了罗隐的“皇帝命”但缺一峰,难以得到皇帝位。地理先生料想在罗隐上祖墓祭扫时,用他丢下的凸圆形的竹篮盖子补上一峰,象征性地凑足一百峰。想不到罗隐母子对地理先生的话忘得一干二净,舍不得一个竹篮盖子,而破坏了地理先生的安排,“天子”变成“天了”。
罗隐回到秀村后,继续上学读书。他脾气古怪,顽皮绝顶,不听约束,不遵师训,成天打打闹闹,到处惹事生非,因此,也常常吃先生的戒尺。有一次,他被先生按在椅子上打屁股,罗隐却装着无事,对先生说:“请先生打重一点,打得越重越痛快!”先生问:“这是为何?”罗隐说:“我屁股生石癣,打重了止痒,痛快!”先生听了罗隐的话,信以为真,心想:我打你的屁股,是为惩罚你,反而帮你止痒,不打了。从此,他再也不打罗隐的屁股了。
先生的屁股恰巧也生石癣,有一次遇到罗隐惹先生生气时,反而罚罗隐打先生的屁股止痒,上了罗隐的当。
罗隐从秀村家里到学堂,要路过一座菩萨庙,他有时进庙玩耍。每当罗隐进庙时,堂上的菩萨都要站起来。有一天,他从庙前经过,看到庙里很多人在烧香叩拜,他也好奇地进庙。当罗隐一跨进庙门,庙里菩萨立刻起立,向他点头鞠躬。当然,这一情景只有罗隐自己才能看得到,他告诉在场人,谁都不会相信。他回到家里,把菩萨见到他站起来的事告诉母亲,母亲也不相信,认为人世间那有泥菩萨见到小孩会站起来的事,那是小孩哄着大人玩的。后来,听罗隐说的次数多了,才引起母亲的怀疑。暴氏为了证实罗隐的话,身存一把剪刀,来到庙里放在菩萨的膝盖上,人躲在一旁偷看。当罗隐进庙来,虽然她没有看到菩萨站起来,却听到了放在菩萨膝盖上的剪刀“当啷”一声掉在地上,从此,暴氏完全相信罗隐说的是真话。她又联想过去,曾有术士说过,罗隐相貌非凡,有王者气色,当时只是听听而已,并不在意。今日目睹菩萨见到罗隐进庙都要起立,便完全相信自己的儿子将来一定能做皇帝。
罗隐的母亲暴氏是一个悍妇,长期与人合不来,认为都是邻居、乡里联合起来欺侮她,憋着一肚子气,无处诉说。当她肯定了自己儿子能做皇帝时,高兴地跳了起来,她心想:“现在是到了我扬眉吐气,出人头地的时候了。”儿子未做皇帝,她却摆出一副母后的威风,把她心中多年的积怨全部发泄出来,对着欺侮她的人破口大骂:“因我暂时家穷,不在你们眼里,都来欺负我,等我儿子做了皇帝,叫你们头顶石舂臼、脚踏红烧板,一个个都要人头落地,鸡犬过刀。”三餐洗碗时,都要抓起一把筷子,在灶台上“啪啪啪”摔打几下,骂道:“等我儿子做了皇帝,我要后门栽竹削批(打屁股),前门栽柳挂人头(杀人),池塘用来装人血。”闹得全村不得安宁。谁知,神目如电,罗隐母亲暴氏肆无忌惮地咒骂人,都一次次被三尸神听到,奏报天帝,全部被记录在案。
罗隐也在想着他的皇帝梦,并开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他为了选皇城建皇宫的地址,跑遍了周边的许多地方。先是选在沙县波口尾。他牵来神牛,把那里高低不平的山地,耙成一片宽广的平洋,还赶耙来许多石头。后又忽然改变想法,来到二十八都,选中了蓬莱山周围的一块风水宝地。他设想:把蓬莱、岩兜两座大山移填到后界尾低洼处,使之成为一片百里平原,然后在那里设都城建皇宫。
他用神牛把秘孟溪一带的石头赶耙到后溪。一天,他牵着牛赶耙石头,经过一个村口,忽然手里的牛绳断了,罗隐让牛停下,进村借牛绳,遇到一位绣花村姑,对村姑说:“请姐姐借我一条牛绳。”村姑说:“我这里没有牛绳,只有绣花线。”罗隐说:“绣花线也可以。”村姑又问:“你要绣花线何用?”罗隐说:“拴牛用。”村姑笑着说:“你这人真傻,天底下从未听说过用绣花线拴牛的。”她嘴里这样说了,但还是取下一段给罗隐。罗隐接过绣花线回到路上,系好牛鼻子,继续赶牛耙石。牛也不在意是牛绳还是绣花线,一如既往,默默无闻地听从罗隐一路吆喝,来到了初漏。
八仙吕洞宾好管闲事。当他看到罗隐一心一意准备建造皇宫,急于登基做皇帝,非常着急。他心想:这是谋反乱国,殃及天下百姓的举动,我不能坐视不管,决定前去阻止。于是,他变作罗隐的邻居,气喘吁吁地赶来,对罗隐说:“你母亲死了,赶快回家吧!”罗隐听后,心静如水,漫不经心地说:“母死众人丧。”依然赶牛耙石。吕洞宾眼看一计不成,过会儿又变另一个罗隐的邻居,气喘吁吁地赶来说:“罗隐,你妻子死了,赶快回去!”罗隐听了说:“妻死割心肠。”顺手把赶牛的竹枝倒插在地上,放下牛绳,急忙回家。到家里一看,母亲、妻子都好好的,知道上当,立即赶回初漏,但牛却已无影无踪,他的“赶牛耙石法”也被破了。罗隐倒插在地上的竹枝,成了后来的倒生竹。
原来,吕洞宾为了破罗隐建皇宫计划,把罗隐骗开后,把神牛赶到初漏山上。神牛进山后,就被锁定在那里,剩下一个牛屁股露在外面,每年都要向外拉一两次牛屎(石)。年复一年,时间久了,神牛拉出来的牛屎(石)大量堆积,所以,那里的石头特别多,有的石头是罗隐赶牛耙来的,石头上还留下明显的耙痕,当地人把这座山叫“牛拉屎”。从秘孟到初漏,经罗隐赶牛耙过的地方显得广阔平坦,十里之内听不到水流声。当年罗隐准备建皇宫的地名叫更鼓漏,民间还流传有“秘孟州,后塘县,更鼓漏金銮殿”的民谣。
当地习惯,每逢大年三十晚上,灶神爷都要上天庭向天帝述说他所管辖的这户人家一年来行善为恶之事。这天夜晚,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灶神爷,祈求他“上天讲好话,来年保平安”。罗隐家里的灶神爷,在这一年中受够了罗隐母亲暴氏的摔打、谩骂,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大年三十晚上,他来到天庭,向天帝如实诉述了罗隐母亲暴氏的为人和她所做的坏事,说:“罗隐还未做皇帝,本神就遭到暴氏的竹棍责打,如果她儿子做了皇帝,会杀人无数,血流成河,民无宁日。”天帝已听到三尸神多次奏报,又听了灶神爷述说,发怒说:“罗隐之母如此横逆不道,速把罗隐的天子骨相换去,给她一个惩罚。”
就在这天晚上,天帝又接到河南洛阳的一户灶神爷的奏报:“那里有一户名吕蒙正的父母,平生行善积德,全家忠厚老实,人人交口称赞。可惜的是,他的小孩吕蒙正,生就一副乞丐骨相,将来还要暴死荒郊,好善没有得到好报,大家都说天道不公呀!”天帝听后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奖善惩恶,赏罚分明,这是天道,不可违;就把吕蒙正的乞丐骨相与罗隐的皇帝骨相对换了吧!”立即派出三尸神,到两地分头行事。
这天夜里,罗隐睡在床上到二更天时候,突然全身发冷,支支骨头疼痛难忍,并喳喳作响,对母亲说:“不知怎的,我睡得好好地,忽然间全身发冷,骨头里痛得难受,还能听到喳喳响声。”母亲说:“可能是天气变化,阴湿上身,你就咬紧牙关忍一下。”罗隐听了母亲的话,紧咬牙关,强忍疼痛,直到五更天时,忽然间不冷不痛,一切如常。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夜之间,他身上的一副皇帝骨被换成了乞丐骨,好在听母亲的话,闭嘴咬牙,留住一个皇帝嘴巴没有被换走。从此之后,罗隐的外表与平常人无异,而他的命运截然相反,一个至高无上皇帝命的罗隐,却变为“皇帝嘴乞丐身”的罗隐。而吕蒙正原本是一副乞丐骨,由于他从罗隐身上换来了皇帝骨,本应要做皇帝,只因差一个嘴巴没有换到,只有皇帝身,而没有皇帝口,也做不成皇帝。他在宋太平兴国年间中了进士,后来当了宰相。他才华出众,为人忠厚,对自己要求严格,在朝供职尽心尽责。但由于他的嘴巴太破,讲话肆无忌惮,不分各种场合,不顾君臣脸面,想啥说啥,信口开河,常常惹得皇上不高兴。他当了宰相后,不久就被罢职;过后再当上宰相,又被罢职,到后来又当上宰相。上上下下三次入相,两次被罢,仕途不顺,都是因为他有一个与皇帝身不相称的乞丐嘴。
在秀村,与罗隐出生时间不差上下的还有一文一武,他们三人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文的名叫官帝星(原籍沙县南阳),武的名茅志辉。
官帝星已考取功名,入朝为官。因为罗隐做不成皇帝,他也受到牵连。他在一天早晨上朝的路上,脖子被大包蜂扎了一针,一时间红肿剧痛,牙关发硬,只好歪着脖子上殿。皇上问他话,他回答得含糊不清,惹得皇上发怒,以欺君之罪把他斩首。过后皇帝知道杀错了人,赐官帝星一个金头,随尸入棺。为了防止金头被盗,一共做了七个同样的棺木,命人抬着七人棺木,在原地来回穿梭打转,以扰乱人们辨别真伪,后又一路运回尤溪老家,在路上走了一年半时间,才到达尤溪境内。官帝星的妻子听到丈夫的棺木快要运到时,从秀村赶去迎接,在玉池碰到,就地埋葬,后来人们把他墓葬地叫官帝坪。解放后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玉池大队盖办公楼,征用了官帝坪那块地,打开墓穴,发现墓坑内仅存两个约有八寸高的瓷瓶,别无他物。
武的茅志辉,由于罗隐做不成皇帝,他也不能出仕,在家务农到老。
罗隐的皇帝骨被换后,更加穷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他迫于生活,想去给人打工,找到一家农户,进门后就向东家明约,把要干的活交待给他后,由他去做,东家不能管,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能与他拌口,不要与他闹别意(不高兴)。他说:“与我拌口,赔银三两九,与我闹别意,赔银三两一。”一天,东家叫他去耘田播种,罗隐吃过早饭,扛起锄头,爬上屋顶,把屋上的瓦片翻开打碎撒种。东家见了罗隐的举动,吓得连忙上去阻止,并把他赶了出去。从那以后,知道的人都不敢叫罗隐做工。
罗隐做工不成,只有走讨饭这条路了,他随身带着一副碗筷、一条破被子、一个乞丐筒,离开家庭,流落乡间,走过几十年漫长的乞讨生涯。他到过尤溪县的许多乡村和沙县、南平、建瓯、罗源、福州和闽南的许多县、乡、村以及外省江西、浙江等许多地方。不论是骄阳似火的炎夏,还是冰雪封门的寒冬,他一年到头都穿那件破烂衣裳。住的是破庙、窑洞,吃的是乞讨来的剩饭剩菜,随讨随吃。
他虽然沦落为乞丐,但他仍然无所畏惧,放荡不羁,遇事凭他一张嘴,说好说坏随心所欲。他说出来的话,都能成为后来的现实。他所到之处,在民间留下许多有趣的故事。
他走出家门,路过本村的一个山头,第一个遇到的是几个柴夫在山上砍松树劈火薪,地上锯了许多一段段的松木头,罗隐一边同柴夫说话,一边顺便坐在一段松木头上,想不到他坐下不久,屁股却被松木流出来的松脂粘住了,气得他骂道:“松柏头砍了就绝后。”在场的柴夫说:“松柏是一种好树木,山里人少不了它,怎能让它绝后呢!”罗隐便补充一句:“松柏籽能飞千万里。”从此,松树砍过后,树头就枯死了,但它的种籽能随风飞布到千里之间。这种自然播种,范围极广,都能落地生根,满山遍野,无处不有。
他来到沙县太保,遇到几个本村在那里耕田使牛的农夫,他要农夫把带在田头上的一包午饭给他吃。农夫说:“我们一人只有一份,没有多余的,不能给你吃。”罗隐说:“你们一人少吃几口,就够我饱了。”农夫说:“我少吃了,肚里饿,怎能使牛!”罗隐说:“看在乡里乡亲的份上,把饭匀些给我吃吧!”农夫说:“说了不能给你吃,就不能给你吃,不要再说了。”罗隐说:“你饭不给我吃,连人带牛都会沉下去,”接着叫“人沉!牛沉!”在田里劳动的人和牛慢慢往下沉。当沉到半身时,在田里的农夫立即爬上田边,下沉也到此为止。后来,那里的田,深达齐腰,人沉到哪里就深到哪里。
又一次,他走到太保宫,正当中午,遇到一个在田里耙草的农夫,罗隐上前向这个农夫要饭吃,这个农夫慷慨地把带在田头的一包午饭递给罗隐,并说:“你拿去吃,我离家近,回家吃不要紧。”罗隐不客气地把饭吃了,高兴地说:“明年这里的田秧插后,就不用管它,稻子会长到火笼大。割稻子时,人站定一个地方,用扁担比划一圈,扁担碰的范围,就能收一百斤。”这位农夫按罗隐所说,第二年秧插下后不去耙草、上肥,在家等着割稻子,果然那年一株株稻子长得如火笼大,收成特别好。
他走过一个山头时,遇到几个农夫在砍杉树。他走近一个被砍过的杉树头坐下,觉得很舒适,没有树胶粘住他的屁股,还闻到一股杉木的清香味,高兴地说:“杉[](左木右臭)仔,砍后再发养(发芽)。”从此,杉树砍后,树头又会发芽,一株砍过的杉树头,会长出多株新树苗,并能长大成材。
当他翻过山头,走在一个山坡上,突然一只山鸡从路旁飞起,吓了他一跳。他用手指向在面前飞去的山鸡骂道:“你这带屎不到三斤重的东西。”因此,山鸡的重量从未超过三斤。
他来到双鲤,在村头上遇到一个开水圳的人挂在路边树上的一包饭,拿来就吃。开圳人发现后,他已经吃得差不多了,说了他几句不客气的话。罗隐不服气地说:“你这么坏,开的水圳永远不会断漏。”开圳人反问:“那你说,怎样才能断漏?”罗隐随手指向对面山边说:“挖那里的土来填补,就会止漏。”后来,那条水圳一路漏水,漏到圳尾,全都漏光,无水灌田,但这条水圳又是惟一的水路,废弃不得。每遇漏水,都要到罗隐指向的地方挖来泥土填补,补一次能止漏一段时间,而其他地方挖来的土补了仍漏。
他来到七口,路过一个打铁铺前,听到里面打铁师傅在“唏呼、唏呼”地拉风箱,他随步上前,一只脚刚跨过门槛,就说:“唏呼!唏呼!一天能赚一头牛。”他站在炉旁,边烤火,边看打铁,师傅从炉中取出烧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两人“的嗒、的嗒”地对打,忽然一束火花喷溅到他身上,吓得他倒退几步,又说:“的嗒!的嗒!一天只赚一头鸭。”因此,打铁人的收入,只够日常生活开支,不能有更多的剩余。
他到了梅仙,正逢村里演戏,一路上人来人往,演出场里锣鼓喧天,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罗隐来到村边的瓦厂上,邀那里的烧窑工同去看戏。烧窑工说:“我这窑瓦坯才烧一天,还差一夜火候,今夜是关键,我不能去。”罗隐说:“你若同我去看戏,包你的一窑瓦即刻烧成;你若不去,叫你一窑瓦烧上七天七夜。”这个烧窑工没有听罗隐的话,原本一窑瓦坯只需烧一天一夜,经罗隐的口说后,变为要烧七天七夜。
他来到了科弟,天气炎热,一时口干舌燥,在洋头向一户人家要水喝,那户人家不给他水。他又到了洋尾讨水,洋尾人给他水喝。罗隐喝过水后说:“洋头没水干到裂,洋尾有水冲水车。”至今,科弟村洋头干涸无水,洋尾泉水长流,水源充足。
他来到建瓯,一天走在路上,一条包扎被子的绳子断了,向在那里耕田使牛的农夫要牛绳,农夫说:“我若把牛绳给你,怎么使牛呀!”罗隐说:“你把牛绳给我,使牛不用绳。”这位农夫听了罗隐的话,将信将疑,把牛绳解下试试看。说也怪,牛变得听话了,叫左即左,叫右即右,走停自如,随心所欲,他就把牛绳给了罗隐。从此,在建瓯小桥一带,还影响到周边的徐墩,耕田使牛不用牛绳,一直流传下来。
他来到江西边境的路上,不经主人同意,把在田里耙草农夫的一包午饭吃了。农夫骂他几句,罗隐生气地说:“你这么坏,耙一株,死一株。”耙草人要打罗隐,罗隐急了,又补充一句:“不然你就用手下耙,不会死。”从那以后,那里农民用草耙耙草,稻子就会死,只好改用手下耙。
罗隐离开江西来到浙江,刚踏进浙江地界就被吴越国王钱俶的公差碰个正着。
吴越国王钱俶,记住当年望气术士之言,钱罗两家都有兴王先兆。钱家已得到验证,而罗家情况如何,他都时时关心着。同时,又因罗章成是他王国中的一吏目,是先王的幕友,他的儿子罗隐回到老家后,音信全无,放心不下。即派人来到尤溪查询罗隐,想带他回去为幕友。当得知罗隐已流落为乞丐的消息后,他不肯相信,认为罗隐不致于此,决心要找到罗隐,把他带回王府。因罗隐漂泊不定,寻找困难,他向公差说明罗隐的年龄、特征,交代外出干事时,注意寻找,尤其是对乞丐要细加盘问。如有发现,定要把他带回。这天,罗隐刚到浙江地面就被公差查寻到,并被带回。
吴王钱俶见到罗隐到来十分高兴,以故旧之礼待之,并交待府里上下,都要称罗隐为二爷,指派一名仆人跟随侍候,罗隐用钱不受限制,任其支用;山珍海味尽他享用。无奈罗隐浪荡既惯,拘束他不住,留住他的人,却留不住他的心。住了一段时间后,他就不辞而别,吴王令人寻找带回,不久他又逃去,连逃几次,都被吴王派人寻找带回。最后一次逃出后,怕再被吴王派人找到,立即离开浙江,回到福建,吴王再也寻找不到了。
罗隐逃出来后,急忙离开浙江地界,沿途执杖捧碗乞讨,来到罗源,时值炎夏,他夜宿在城内的一个古庙里。这天夜晚,有一帮人在庙前乘凉闲谈,个个被蚊虫叮刺难受。罗隐自告奋勇地对众人说:“只要你们请我酒饼,我帮你把蚊虫驱逐出去。”众人高兴地答应了,买来酒和饼,罗隐吃后说:“蚊虫,蚊虫,六月都去咬禾撒,七月回来咬主人。”他的话刚说完,就见到成群结队的蚊虫向户外飞去,一时间,城厢内外,大街小巷见不到蚊虫,所有蚊虫都聚集在乡村的田野间。
乡间农夫听到城里人用酒饼贿赂罗隐,把蚊虫驱逐到乡村来咬“禾客”,非常生气,即去找罗隐责问说:“街中的人是人,不该被蚊虫咬,难道我们乡下的禾客就不是人,该被蚊虫咬吗?街中人若无乡间禾客,早就饿死了。”罗隐说:“我哪有叫蚊虫去咬你们,是你们没有把话听清楚。”众农夫说:“你在庙前对蚊虫说,蚊虫,蚊虫,六月都去咬禾客,七月回来咬主人,有吧!”罗隐说:“我是说六月咬禾撒,不是咬禾客。禾撒者,是田中稻子割后留下的稻根头,其味香,蚊虫爱吃;七月田已犁过,禾撒没有了,蚊虫没有东西吃,才会回头咬主人。如不信,你们到田间去一看便知。”农夫们到田间一看,稻根头的蚊虫成群结队,人走过去碰头碰面。晚上,再到乡村家里看,却找不到一只蚊虫,于是完全信了罗隐的话。
在众农夫责问罗隐时,在场的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用手指着罗隐骂道:“罗隐,你娘骂尽人,害子执杖挂竹筒。”站在小孩身边的人阻止说:“文筒,你胡言什么!”罗隐听人叫出小孩名字,随口说:“文筒,文筒,六月咬禾撒,七月咬主人。”这是一句双关语,指的是“蚊虫”,骂的是“文筒”。文筒小孩拾起石头掷罗隐,罗隐走避,小孩犹赶不休。
此小孩是南街田杲家里的童仆。原来,文筒小孩,人小心毒,后来果应罗隐的话。在第二年六月间,文筒偷出丫头秋飒的银簪,存在田杲家仆归玉的床头上,七月又偷出他的主母楮氏的一只鞋,存在家仆归玉床上,二物均被家主田杲查获,害得田杲休去发妻楮氏,赶走家仆归玉和丫头秋飒,制造了一起天大的冤案。应了罗隐“文筒,文筒,六月咬禾撒,七月咬主人”的话。
罗隐离开罗源到了福州。有一天,浙江钱府的两名公差来到福州公干,在路上遇到罗隐,赶忙下马施礼,问罗隐:“二爷为何来到此地,王爷派人到处找你,今天见到就好了,同我先到馆驿住下,待我公事完后,一同回去。”罗隐笑着说:“我肯回去,就不会来到这里了。”官差问:“府上哪个得罪了二爷,我回去禀明王爷,责罚他。”罗隐说:“谁也没有得罪我,是我不爱在府上闷坐,喜欢在外游玩。”公差说:“别的游玩犹可,怎么去玩乞丐勾当,体面何存?”罗隐说:“你说不体面,我说王侯不及此也。”公差问:“怎么不及此?”罗隐说:“日游时,两脚踏翻尘世界,一身历尽海荒夜;歇时饭囊遍地布,邀明月檀板临风唱。坐憩时,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或振衣千仞岗,或濯足万里流,任吾所好,慢道王候,连当今天子还不与他换呢!”官差说:“此等逍遥洒脱,总不如王府繁华富贵,望二爷听我一句,一同回去。”罗隐说:“不去,不去,你赶快去。”官差说:“既不去,给你一些钱,可收去使用。”罗隐说:“我若要钱,在王爷府上便携带来了,谁会不给,又何必在这里向你要。”官差劝解说:“带一点钱在身上,回去买柴米过日子,免得去乞讨人家的残羹剩饭。”罗隐说:“乞讨有味有趣,自己买柴米,既费周章,吃得又没味没趣。我该说的都说了,你当你的差,我走我的路,勿再多言。”他用手推公差:“去,去!快去!”自己转身离开。官差又问:“二爷住在何处?”罗隐说:“脚跟无线系,到处是我家。”他一边说着,一边昂首阔步,悠闲离去。
罗隐初到福州,人们对他并不认识,只是把他看成一个外地游乞。一天,他来到福州郊外的一个乡村里,见到几个工匠在造龙舟,龙舟鼻是用一块长木板经过火烤热后卷弯的。造龙舟场地中间一张供桌,摆好三牲和茶、酒供品,工匠们正要举火烤板,罗隐来到,对工匠们说:“今日烤龙舟鼻,有现成的酒肉,何不请我喝几杯?”工匠说:“你又不是乡长、里长,谁会请你?”罗隐说:“我不会坐久,只喝两三杯就走。”工匠说:“一杯也不给。”罗隐又说:“我不坐在位上,只要半碗酒、半碗菜底,站着吃。”工匠说:“一滴都不会给,快去,快去!”罗隐笑着说:“这么说,你是没有转弯啰!”工匠说:“管你有转弯,没有转弯,快去就是。”罗隐说:“真的没有转弯,我去了,你莫怪,再去找我,我是不会再来的。”罗隐笑着便去。工匠们举火烤龙舟鼻,取一块木板烤后弯时就断了,另取一块木板换上,再烤后弯时又断了,换了几块木板,烤来烤去,就是烤不弯。众工匠惊讶说:“往常一烤就弯,这回,烤了一弯就断,甚是奇怪。”其中有一人笑着说:“今日的怪事我已猜到,是你们不给乞丐酒喝,得罪了他。他走时说没有转弯,去莫怪。不能弯的原因,就在他说的那句话,还不赶快去寻找,请他回来,给他酒喝,向他赔礼,也许龙舟鼻能转弯。”工匠们立即去寻找,哪能找得到!端午节临近,龙舟下水在即,一时又无法找到那个乞丐,工匠们无奈之下,只好改为用在一块木头上雕刻、妆画成卷螺形,装在龙舟头上,一直流传至今。
罗隐来到福州城区内运粪便的船边,有一条运粪船停靠在岸边,船夫提着一壶酒坐在船头,自斟自饮。罗隐上前向船夫要酒喝,船夫愉快地给他酒,并给他几个咸橄榄下酒,又给他一碗饭吃。罗隐吃后说:“请我酒三硣,船中吃睡都不臭。”因此,福州内河运粪便船来来往往,吃住都在船上,长年累月,一点也不觉得臭。
他往南走去,路过一个麻风病院,看到病院内许多病人走动,他随口说:“麻风历碌碌,有入而无出。”在过去,科学不发达年代,麻风病人,送进病院就没有一个人能治好出来。
罗隐来到兴化,遇到一户人家盖房屋上梁。罗隐上前讨酒饭吃,主人慷慨地给他吃。罗隐酒足饭饱后,大声唱道:“扶扇连上梁,丁口甚旺强,从大死到细,父不见子亡。”新屋主人听了以为说他坏话,父子孙三代人一同举手打他。罗隐抱头跑去,一边走,一边回头大声说:“那就大见小亡,乱死就是了。”屋主过后冷静细想罗隐的话,原先说的是好话,因为打他后,才说坏话,悔之不及。结果,住进新屋后,这家人小的先死,老的后死,壮丁皆死,只遗下老迈鳏寡,以至绝嗣。
罗隐游乞到了泉州,在一户官宦人家门前站了很久,主人才盛出半碗饭给他,罗隐见而不接,转身离去。厅里座上有位客人认出是罗隐,对主人说:“此人在吴越二爷都不做,宁做乞丐,肯要你那半碗饭?”主人听了惊讶地说:“此人就是乞丐身皇帝嘴的罗隐么?”客人说:“正是他。”主人忙令人盛了一大碗白米饭,朝罗隐走的路赶去,到一处山边赶上罗隐,把饭送到罗隐面前,罗隐接过饭说:“无人吃你的嗟来食,洒向山中作土沙!”说着,将饭洒向山上,随步走开。旁人看了说:“可惜雪白的饭洒在山里!”又一人说:“停会自有山雀来啄食。”谁知雪白的饭,过数十天后仍在山上,看去一片雪白,用手抓起一看,非饭是沙子。原来,被罗隐说过“洒向山中作土沙”,饭洒落地上即成沙,通洁亮白的颜色,仍旧不变,至今泉州各山皆有这种洁白的沙子。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乞讨来到德化瓷厂上,遇到一位上年纪的烧窑工见罗隐衣着单薄,脸色饥黄,生了怜惜之心,把剩下的一碗饭送给罗隐吃,又带罗隐到瓷窑口烤火取暖。罗隐随烧窑工来到窑口,边吃饭边烤火。饭吃完了,身上也烤热了,在他将要离开时,高兴地指着瓷窑说:“窑口红红,窑尾冲冲,一窑瓷器,就烧成功。”他的话真灵,从那以后,烧一窑瓷器,不要用很多火薪,只要见到窑口烧红,窑尾烟囱冒出烟时,一窑瓷器就烧成了。
光阴荏苒,罗隐流落乡间乞讨,不知不觉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这时他已是近七十岁的人了,岁月不饶人,走路不比以前便捷,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一日走在大田的山路上,见到路旁有一株砍过多时的松树头,坐下休息,坐一会儿起来时,衣衫被松油沾污了。他站起来用手下指着树头骂道:“你这绝后松。”忽然,听到有人说:“松绝有人掘,你绝填沟壑。”罗隐十分惊讶,看前看后不见有人,心想:定是山神土地提醒我。几十年来我手下托饭碗,游乞四方,漂泊不定,饱一餐,饥一餐;途中越水登山,餐风宿露,说不尽飘零困苦。到了这把年纪,该回家了。松树砍了虽然绝后,但树头还会有人去开掘,惟我死在路上无人知晓无人料理,不能再这样流浪下去了。他想起了家中长时间不见的母亲和妻子,一路上不再停留,急忙赶路回家。
罗隐离开家里,从咒骂“绝后松”开始,走上漫长的乞丐路;几十年后,又是咒骂“绝后松”而结束乞丐生涯,都与“绝后”连在一起,这也许是巧合,是天意!早就安排好了的。
暴氏生性凶悍,成天破口骂人,她把乡邻全都骂光了;她把儿子罗隐骂上了乞丐路;她把自己骂进了绝境地。在罗隐离家游乞后,她婆媳二人在家里性格不同,相处困难,但媳妇王氏对她还能恭让,更主要的是生活上无依无靠,维持艰难。开始时,王氏年轻,还能下地种点、上山采点,勉强过日子。几年后,暴氏由于骂人过度,气急交加,得了肺痨病,直至卧床不起,在一个寒冬夜晚,饥寒交迫,含泪死去。王氏由于长期劳累,缺衣少吃,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罗隐回到家里,母亲、妻子早已不在人世,只留下一座孤零零的空屋,由于年久失修,无人管理,多处塌漏,破烂不堪。屋内处处蜘蛛结网,飞尘堆积,青苔遍地,杂草丛生,满目荒凉;家中四壁皆空,一无所有。罗隐触景生情,想起童年时代,在吴越时,父母对自己何等爱宠,与小伙伴们玩在一起,无忧无虑,多么幸福;回到家乡,虽然生活并不宽裕,但堂上有老母,身边有妻子,吃穿不用愁,何等惬意。一心一意想着登基做皇帝,踌躇满志,壮志冲汉,胡闹一时,又何等可笑!岁月流逝,好景如梦,今日落到这个地步,怎能不叫人伤心。他掉下眼泪,伤心地说:“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什么都没有了,留着这一座空屋,又有何用,沉掉倒干净!”他连声叫喊:“沉!沉!沉!”房屋慢慢地住下沉,一座偌大的木屋,顷刻间沉没地下,房地成了一片草泽地。后来,当地农民到那里用二米多长的草耙竹柄往下探,还能碰到屋顶上的木头和瓦片。
亲人没有了,房屋沉没了,只剩罗隐一把老骨头,两手空空,孤苦伶仃,要走向何方,茫然无定。
他心情沉重,步履艰跚,独自一人走在路上,徬徨、惆怅、困惑、无奈……
走着走着,忽然间来了一阵大雨,他见到路边有一块悬着的大石,石下有个不大的洞,可容纳几个人,想进洞避雨,当他走到洞边,发现洞里被几个先到的小孩挤满了。罗隐进不去,外面雨又下得很大。这时,他大声喊叫:“快走出来,石头要塌下来啦。”经他这一喊,洞里的小孩全部逃出,他随之进洞。
罗隐只是想把小孩骗出洞外,自己好进去避雨,无意中说出这样一句话,却忘记了自己是金口玉言,讲出的话会有应验的。当他走进洞内时,只听一声巨响,悬在洞上的大石突然塌了下来。他想逃,然而刚伸出一个头,就被压在大石下,只露出脸部。他吐出长长的舌头,被山上的喳喳鸟啄食了。
喳喳鸟食了罗隐的舌头后,成了罗隐嘴,它的叫声变得有灵验了。人们出门走路时,它就会飞落在临近的树枝上,吱吱喳喳地叫。如果听到它的叫声为“喳!喳!喳!”一个音一个音地直叫,说明今天出门不吉利,喳喳鸟在笑你,要小心,如果听到它的叫声是“吱喳!吱喳!”柔和优美,那是在唱歌,祝贺你今天出门平安无事,可以放心地去。当地人把这种鸟看成既道喜又报忧的灵性鸟。又因为它的叫声,会扰乱人的正常情绪,所以人们出门时都不喜欢它出现,因而它是一种惹人讨厌的鸟。
(根据陈善明、黄长沐、肖世淮、韩章招、韩应明等讲述和有关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