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文  公  出  世

 

   朱文公,名朱熹,字元晦,原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其父朱松于宋宣和五年(公元前1123年)调任尤溪县尉(相当现在的县公安局长职务),五年任满后,在尤溪城关水南他的挚友郑义斋馆就教。祝氏夫人于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午时在郑义斋别墅生下朱熹。那时,尤溪县名称沈溪,因为朱熹出生在沈溪南畔,故小名沈郎。

    尤溪城北离城五里许,有一座山,重峦叠嶂,高而不危,远看像个“文”字,故名文山。城南溪边一山名毓秀山,山形峻峭,气势巍峨,东西两山相接,东山形如“丿”,西山形如“丶”,两山之间下有一小山,形如“厶”,三山配成一“公”字,故名公山。公山之麓,就是朱松就馆的郑义斋,朱熹的诞生地。

    文山、公山,两山隔溪相对,山上草木茂盛,覆盖了山之原形,在朱熹出生之时,两山野火同焚,烧去山上植被,山形毕露,俨若“公山”二字。喜报一位大贤人在此时此地降生。明提学罗璟诗云:

                   文山隔水公山对,书院宏开不偶然。

                   人杰地灵终契合,要思朱子未生前。

    清通判杨毓健诗云:

                   纬地经天岂易名,燎原野烧势纵横。

                   天开万古文明运,故倩山灵妙写生。

    尤溪城西通驷桥下,有一口金鱼井,泉水甘洌,长流不息,大旱不竭,饮者数千家。传说,金鱼井里有金鱼,常人无缘得见,如能见到金鱼出现,此人必能登第出仕。朱熹幼年时,常到金鱼井边游玩,并长期饮用金鱼井的泉水。有一天,他亲眼见到井里有金鱼出现。他从小天资高妙,勤奋好思,过目成诵,智能超常。四岁时,他父亲指着天对他说:“上面是天。”他就问:“天的上面又是什么?”他五岁进学馆攻读诗书,到七岁离开尤溪之前,常在活水亭和半亩方塘读书,留有《观书有感》诗一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在他六岁那年的一天,上街闲逛,遇到一位从外地来的象棋大师,当街摆下棋局,等人与他对奕。朱熹好奇地上前探问:“我想这位师父,一定棋艺不凡,有心请教,不知可否赏脸?”这位自称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棋王,性狂气傲,看到眼前是一位乳臭未退的小孩,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用蔑视的眼光说:“小孩如愿意与我对局,我就让你车马炮三子如何?”朱熹说:“我不要你让棋子,只想与你切磋棋艺,如果我连输三局,就拜你为师!”棋王接过话说:“如果我连输三局,立即离开此地,从此匿迹江湖。”于是两人当众对奕,一时间,来往行人都驻足观看。朱熹虽然年少,但棋艺高超,出手不凡。这位自称天下无敌手的棋王,才知道这回真正遇到了对手,他不得不提起精神,使出全身解数,但都连连推托失手,三局皆输,当众出丑。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感叹道:“想不到,我走遍天下与人对奕,从来没有输过,今天却输给一个小孩,真是尤溪出圣人哪!”只好默默地离开,从此不再在尤溪出现。

     朱熹幼年时还在南溪书院内亲手植下两株樟树,时过八百多年的今天,两株樟树仍树干参天、枝叶茂盛。

     朱熹七岁随父母迁居建瓯,十四岁丧父。他遵父遗嘱投奔崇安,从他父亲的友人刘白水、刘屏山、胡宪求学,刘白水以女许配朱熹为妻。朱熹十九岁春中进士,后在福建任过同安县主簿、漳州府知州;在南京、浙江、江西等地任劝农事、茶盐事、刑狱、安抚等一类官职,宋庆元初年(公元前1195年)宁宗皇帝即位,被举荐为侍讲。

     朱熹一生刚正不阿、为官清廉。他多次上书进谏皇上,提出修明除弊,举贤任能,振纪朝纲,变化民风,爱养民心等大政方略,并得到皇上召见,与皇帝奏对于垂拱殿。同时,他也不断遭到奸臣攻击,直至被弹劾,仕途不顺,晚景坎坷。

     朱熹自登第进士以后到七十一岁逝世的五十多年里,为官九年,在朝侍讲四十六天,其余四十多年都是在潜心研究孔孟之道,著书立说;奔波于各地,收徒讲学传道,从事教育活动,门生遍布各地。他是南宋的一位大理学家,一生著书六十多部四百多卷,他的《四书集注》被元、明、清三朝定为科举取士必读之书,有“非朱子之传义不敢言”之说。

     一代贤人、后世师表朱熹,是集尤溪山川毓秀之灵气而降生,饮金鱼井甘泉成长而发达,他的基本素质是尤溪大自然赐予的。虽然他七岁离开尤溪,但他始终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这块活土。进入仁途以后,他曾多次回到尤溪故里,留下许多赋诗、撰文、题铭,如:《玉溪桥》、《立春大雪游天湖》、《九日登天湖》、《观书有感》、《与林择之书》等诗文、书铭和“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等条匾,今天成了珍贵文物被保护下来。其中有:宋乾道四年回尤溪,于重九日登高游天湖山,留诗一首:

                    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

                    故山此日还佳节,黄菊清樽更晚辉。

                    短发无多休落帽,长风不断且吹衣。 

                    相看下视人寰小,只合从今老翠微。

      乾道七年,朱熹回尤溪瞻仰他父亲朱松任所遗址时,留书“韦斋旧治”四个大字,当时知县为之刻石立碑。乾道九年,尤溪县重修学宫,朱熹亲手撰写了《重修尤溪庙学记》,题书“明伦堂”制匾悬挂于学宫正堂。同年,他倡建“传心阁”于尤溪学宫东侧,收藏经、史、子、集诸书,以供学子们阅读。

      他还为尤溪办了一件大好事,回报家乡人民。

      有一次皇帝召见朱熹时,问朱熹:“你家乡有何宝物可进贡朝廷?”朱熹答:“有吃的,有用的,容臣回家乡带点献给皇上。”于是他暗下决心,借此机会,要为尤溪百姓办一件好事。他回到尤溪要了一粒桐子果、一粒梨子、一株连根带叶的小竹子和几片毛竹叶子。他再次进京时,带去尤溪的四件“宝物”,做为进贡皇上的礼物。他上殿先向皇上献上一粒桐子说:“这是我家乡百姓吃的雪梨,请皇上品尝。”皇帝接过桐子,啃了一下,又苦又涩,沉下脸来,责问朱熹:“你好大的胆,敢用这不能吃的东西戏弄朕。”朱熹伏地启奏:“臣怎敢欺骗皇上,我家乡尤溪山上种的都是这种梨,黎民百姓确实都吃这种梨,如不信,我这里还有一粒,我吃给皇上看。”说着,从怀里取出一粒真梨,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得津津有味。因为桐子果与梨的外形相像,皇帝高坐在殿上,远看自己吃的与他吃的“梨”一样,不加细察,难以分辨。他心想大概那地方山穷人穷,人们吃惯了这种东西,也就不怪罪了。皇帝又问朱熹:“你从家乡还带来什么贡品?”朱熹又献上连根带叶的小竹子说:“臣家乡满山遍野都生长这种竹子。”双手递上,皇上接过拿在手下里,只见竹子枝小叶大,像是在高寒贫脊山地上长不大的植物,不停地摇头说:“这么小的竹子有何用处!”朱熹又拿出毛竹叶子说:“我还带来比这更小的竹叶子呢!’皇帝看朱熹手里的竹叶子比他手里的小竹叶子还要小,心想,竹叶子更小,那竹子身一定更小,便开口说:“尤溪地方真穷,山瘠民贫,百姓真苦,那里的山税就免了吧!”从此以后,尤溪人民一律免交山税。朱熹为尤溪百姓减轻了负担,办了一件大好事。

       朱熹去世后,于南宋嘉定元年被宁宗皇帝追谥为“文公”,正好与他出生时野火烧文、公二山显现的山形巧合。几百年来,人们都称朱熹为朱文公。

                                     

                                         (根据《尤溪县志》、《尤溪文史资料》、《城关镇志》和当地传说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