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山“宝库”


地处尤溪县十九都的白岩山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流传着“枪刀库”和“千人锅”、“万人被”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五代后期,代代相传,老少皆知,已经沸沸扬扬流传了千余年。

早在唐末,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审知,先是随其兄王潮起兵入闽,后承继兄业割据福建,到五代初被封为闽王。从王审知封王开始,到最后一个闽王王延政投降南唐结束,闽国历经六主共37年,如从王氏治闽算起,前后则约历60年。

王审知是一个较有作为的地方统治者。他礼贤下士,作风俭朴,有长者风度。在他治闽的29年间。实行轻徭薄赋、省刑惜费政策,鼓励垦荒,倡修水利,兴办学校,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促进了福建绎济、文比的发展。他死后,由他的子孙先后继承王位,然而这些子孙却个个纵淫、酗酒无度,暴虐不仁,篡位相争,互相残杀,搞得闽地一片混乱。王延翰后有王磷,王磷后有王昶,王昶后有王曦,一个接一个垂涎王位,骨肉相残,弑主自立。

闽永隆六年(公元944年),王曦的臣下拱宸都指挥使朱文进趁机发难,杀了王曦自立为王,王氏家族50多口中除延政及其族子继勋、继成三人幸存外,全部被朱文进杀死。

朱文进在福州弑主自称闽王时,王延政已于前一年在建州(今建瓯)称王,国号殷。于是,一个并不大的福建竟同时出现两个国王。

殷王王延政在建州得知朱文进弑主篡位,杀他全族,怒不可遏,立刻倡议声讨叛逆朱文进,得到了各处响应。他首先派出统军使吴成义率兵攻打闽国都城福州。吴成义奉命进兵福州,初战失利。殷王又派部将陈敬铨率兵3000人、卢进率兵2000人分别进驻尤溪、古田等地,锁住闽江,援应吴成义。

这时,泉州军士杀了刺史,效忠王氏族子王继勋。王继勋即派副兵马使陈洪进率兵前往建州,听从殷王调遣。随之,漳州守将程谟、汀州刺史许文稹也归顺殷王,一同讨逆。

闽王朱文进闻泉、漳、汀三州生变,慌得手足无措,急忙贴出告示,用重金招募到新兵2万人,派林守谅、李廷锷为将,前往攻打泉州。消息传到建州,殷王即派遣大将军杜进率兵2万赶赴泉州救援。

泉州见援兵到来,即开城出战,夹攻朱军。朱军虽有2万人马,但都是新招来的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只一仗就被殷军打得落花流水,朱将林守谅战死,李延锷被擒。

接着,殷王延政又命统军使吴成义进攻福州。大军声势浩大,朱文进日夜守城,危在旦夕,急忙以其子为质,向杭州的吴越王求援。但未得吴越王发兵援救,朱文进已无计可施,只有向殷王投降这一条路了。

故事就发生在朱文进准备纳宝求降之时。

朱文进见事已至此,忙从国库中取出最好的宝物,传来同平章事李光准,对他说:“你随我多年,一向忠心可嘉。今殷兵攻城甚急,向吴越求援已无望,城内兵力不足,军心不稳,恐不能长守,万一城破,全城军民都要遭殃。为了从大处着想,我愿向殷主奉表称臣,倾国库之宝物,献于殷主请降。有劳你前往建州一趟,所要随从由你挑选。因军情紧急,望快去快回。”

李光准听了闽王的话后说:“我主有命,臣愿冒死前往。一定照主上旨意去办,绝不负主望。”说罢,李光准接过宫臣送来的宝物一一清点,见其中除了许多金银珠宝以外,还有堪称至宝的“千人锅”一口、“万人被”一件。

这“千人锅”、“万人被”两件宝物究竟出于何处,因何而来,均不得而知。传说“千人锅”看起来就是一口煮饭用的铁锅,但它却不是一口平常的锅,它比寻常铁锅略小,底平、肚圆、口小,有两个耳提;奇的是只要煮满一锅饭,不论来了十人、百人,都能源源不断地从锅里盛到饭,足够吃个饱,人多饭多,人少饭少,故人们称它为“千人锅”。这“万人被”其实不是一条被子,而是一件能发出热量的宝物。把它高高悬在大堂中间、它就会自动发出热能,辐射到堂内的每一个角落;哪怕堂内能容万人,也会使每个人感到身上热乎乎的,再冷的天气,晚上睡觉也不用盖被子。因为它的作用就像一条大被子,所以人们形象地称之为“万人被”。

李光准把这批宝物清点后,又从军中挑选了他信得过的l0名精壮的军士做随从,把宝物分成10包,由10名随从背着。做好了出发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次日清晨,各人身背宝物,手提长枪,腰佩护身刀出城赶路,向建州出发。

李光准出城上路后,城内却发生了变故。南廊承旨林仁翰发动宫变。他首先号召其徒说:“我辈世代臣事王氏,今天反而受贼臣所制,倘若殷王到来,有何面目相见?”众徒们齐声响应:“愿听公命。”接着,他令众徒披甲提械,跟随他来到宫门外,他又向守宫的部众说:“殷王将要到来,恐你等要灭族了,何不一同讨逆,诛杀朱文进,赎罪立功。”守宫部众听了林仁翰的话,觉得有道理,于是一哄而上,冲人宫内,把朱文进拖出来乱刀砍死。随后大开城门,迎接殷军吴成义进城,并附表送住建州,请殷王延政归闽为主。

此时,李光准正带领随从运送国宝走到闽清县境内,得到宫内生变的消息,便停了下来,对随从说:“主上已死,情况有变,求降已成泡影。从这里到建州还要有几天路程,况且前方的尤溪、古田有殷军陈敬铨、卢进重兵驻守,想通过关隘困难重重,万一被殷兵抓住,不仅宝物被夺去,还会有性命危险;后面殷兵已进城,国已破,家难归,我们己到了前进不得、后退无路的境地。我权衡再三,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还是保全自己的生命要紧。”随从们听了李光准的话,觉得句句在理.齐声应说:“愿听安排,我等一定跟随到底。”

他们分析了当地的地理环境等情况后,决定避开殷军,向闽清与尤溪边界较为安全的地带进发。经过一天的路程,来到了尤溪县十九都香林村。这里地处偏僻,远离殷兵,李光准等人心里稍安,但何去何从,仍茫然无定。

他们在香林村里住了下来,一边休息,一边商议。李光准对随从说:“这地方虽然安全,但我们带了许多宝物走路,仍是不安全,万一遇上强人,即使不死,恐怕连回家的盘缠都没有,不如把一部分金银珠宝埋藏在这里,路上如有不测,回头还可取用。”李光准的话,得到了全体随从齐声赞同。他们把所带的金银珠宝分成两半:一半就地埋藏,一半随身带走。

他们在香林村外一处远离村人视线的隐蔽地方埋宝后,又在崎岭尾过坪转弯处路上的一块平面石头上刻下了仅他们自己能够辩认的谶语,以便日后寻找。

这一块石刻虽然经过1000多年风雨侵蚀,但其刻纹仍现,只是谶语已模糊不清,其中内容难以辨认。笔者年轻时听了老人的传说,曾好奇地到了那里,看到确有一块一米多见方的天然平面石头立在一丘田的后面,便下田涉水到石前用水洗涮辨认,只看到平面石头中间几十厘米见方的范围里,刻有三行十几个字,每字有一平方分米大小,只是字迹模糊,无法认清,有待专家考证。

传说李光准等人那时在香林村整整停留了半个月,处理好埋宝的一切善后工作之后,又继续向深处进发。他们来到了东溪村。到了这里已是水的尽头了,深山老林,人烟稀少,前有大山挡住去路。这时,李光准的随从怨声不断,一名随从说:“我们就这样盲目地向前走,要走到何时?越走遇到的困难就会越多。我们无须把这批宝物带回去送给闽王,自己又不能留存它,倒不如把“千人锅”、“万人被”以及所带的刀枪埋掉,把所剩的一半金银珠宝各人均分,大家散伙回家,也够享受一辈子。”

这名随从的一番话,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其实,李光准早已有此想法,只是因他是统领,不便开口罢了。既然随从先开口了,而且多数人都赞同,他就来个顺水推舟说:“既然大家都这样想,我也不便阻拦。我若不同意,大家不跟我走,剩下我一个人也是寸步难行。”

主意己定,大家就分头去寻找藏宝的合适地方。终于,他们在白岩山的半山腰下找到一块长方形的巨石。李光准就雇了当地石匠,在大石的两端,先从上而下各凿出一条能容一个人下去的深沟,后再从两条沟的底部平向石心各凿进一个洞,存入宝物:一头存放“千人锅”、“万人被”,一头存放所带的刀枪。然后再用大块溪石把两个洞口封死,再把沟填平。

一切存放妥当后,李光准架起香案,率领全体随从,齐齐跪在香案前,共同对天发誓,立下毒咒:“我等埋宝此地,实出无奈,决无二心。此乃闽国之宝,今日让它回归天地。日后若有人擅开宝库,当遭五雷轰顶,死于非命。”李光准设下这个毒咒,既是为了警示后人,更是为了堵死身边随从人员的异心,防止宝物被盗。接着,李光准把所剩的金银珠宝分成11份,他自己及随从每人都得一份,大家高高兴兴地回家享受去了。

白岩山的“千人锅”、“万人被”、“枪刀库”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有许多贪心者为此宝垂涎三尺,正因为有了这个毒咒,限制了贪心者的妄动,才使传说的这个宝库安然无恙。

传说民国年间,本县十七都有一个姓蔡的国民党军队的军官,慕名带领部下去白岩山挖宝。他头一天由十七都起程,到香湖乡公所住了一宿。第二天继续出发,他们出发时天空一片晴朗,而当他们走到离白岩山宝库还有几里路的岳溪村时,天空风云骤变,乌云压顶,倾刻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蔡某一行去路被阻,心中恐惧,只好中途折回。当地群众说,这是老天爷发怒,不允许他去挖宝,应了埋宝人的诅咒。

笔者于1958年在汤川人民公社工作期间,为响应上级“大炼钢铁”的号召,除了上山找矿外,还想从“枪刀库”中挖出一批现成的钢铁来。为此请了当地老农引路来到白岩山传说藏宝的地方,看到靠近一条小溪边有一块长方形的巨大石头,露卧在一片荒田中间,石头的两端确有两条约50厘米宽的深沟,被几块大溪石填平;各块溪石都明显地露在外面,结块溶固在一起;在两石连接处.原石好像会生长一样长出石皮,包过溪石几厘米。再经过细心察看,还发现两石的连接地方有一个朝天的小孔,用芦苇秆插进,能捅到几十厘米深。

                                               (综合当地传说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