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建筑    98年增刊


收选日期:1998..7.10.

*′98省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民居研考*

福建古堡民居略识

——以永安“安贞堡”为例


戴志坚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 350007)


  提要:本文以永安“安贞堡”为例,论述了福建古堡民居形成原因、特点,并与福建客家土楼比较,展示了福建古堡民居的建筑艺术魅力。
  关键词:古堡民居 形成特征 安贞堡

On the Castl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Fujian Province

Dai Zhijian (Fujian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Av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Abstract:Using An Zhen Bao as an exanple, this article deal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ing of the Castl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Fujian Province. Comparing with the Earther Building of the Hakkas' in Fujian,the article shows the artistic charm in architecture of the Castl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Fujian Province
  Keywords:Castl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forming characteristics An Zheh Bao
  
  在福建省中部山区的永安、永春、大田、德化、沙县、尤溪、闽清诸县(市),那里山峦起伏,溪流纵横,地形起伏变化复杂,自然景观优美怡人。青山绿水之中,矗立着一批数量不多却雄伟壮观、风格独异的大型民居建筑——“堡”。
  “堡”是福建山区独有的一种防卫性极强的民居形式。由四周极其厚实的夯石生土“城墙”环绕着中心合院式民居组合而成,是围廊式土楼和以厅堂为中心的院落式民居的综合。研究、总结她们成功的经验,对于今天的建筑创作不无启迪。
  一、福建古堡民居的形成特征
  1、防卫性
  关于福建古堡民居的形成原因其至要因素之一是防卫的需要。当地社会环境的长期不安定,人们普遍存在着的防御心理,成了福建古堡民居大规模建造的主要动力。
  明末嘉靖年间,倭患猖獗,沿海百姓纷纷筑堡自卫。百姓或联合各姓宗族,或同一强宗大族以土堡的形式,结成一个具有半军事性质的乡族组织,共同抵抗倭寇的侵扰,所以明代中期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拢,是土楼、围堡发展的重要契机(注1)。《万历漳州府志*兵防志》载:“土堡:漳州土堡旧时尚少,惟巡检司及人烟辏集去处,设有土城。嘉靖四十年以来,各地盗贼生发,民间因筑土围土楼日众,沿海地方尤多。”漳州与闽中一带地域相连,风俗相近,不能没有影响。永安槐南当地富绅编篆的《池氏族谱》,就谈到建安贞堡的原因为“自民(明)元以来,匪氛四起满地萑苻,合乡避难咸利赖之。”
  2、侵略性
  到了清康熙年间以后,社会环境已经基本安定,但土楼围堡在该地区仍然有增无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尤其在“倭寇”侵扰末到的内地山区,往往又是土楼围堡最多的地区。这又做何解释?
  我们有必要从东南乡族的狭隘性与排他性及地方政治结构上的官府无能:豪强称霸来分析土楼围堡的成因。福建地处东南沿海,长期远离中央政治中心,天高皇帝远,历代统治阶级也鞭长莫及,只要你能臣服于我的政治统治,其它也就不多计较了。因此自明代中叶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乡族自卫、土楼围堡等,反而起了巩固封建统治的作用,进一步扩大了地主士绅们垄断地方的权利。就土堡的对外功能而言,已经完全丧失了抗倭御盗的作用。由于它的割据性,许多乡族土堡,特别是封建统治比较薄弱的边远地区,乡族土堡成了乡族之间“强欺弱,从暴寡”的有力工 具(注2)。他们“招乡兵、扩民团、拉大旗、作虎皮”,横行于乡里之间,土楼围堡进可攻、退可守,成了封建地方势力的军事堡垒,俨然是一个小的独立王国,民间的“紫禁城”。
  3、炫耀性
  中国封建士大夫长期以来受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经商发财或官场失意回乡后,无非是购田地、建祠堂、盖私宅、修族谱,自我炫耀一番。且修建高大宏伟的宅第,取得相对宽敞的空间,可以满足祭祖、婚丧喜宴和平时人际交往的需要,古堡民居应运而生。永安《池氏族谱》载:“公(连贯,安贞堡修建人)存心正直、处世无欺。一生遵师重道,乐善好施。承父遗业更加光大。续发万金田莲阡陌建筑安贞堡一座,洵属我乡空前末有之大工程,规模宏伟壮观,四邻闻名,争睹为快。”字行之间,满足自得之情溢言于表。
二、福建古堡民居的典型代表——安贞堡
  
1、人文特色
  安贞堡又名池贯城,位于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是目前福建省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大型夯土建筑之一。现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图1)。由当地富绅池占瑞、池连贯(又名池贯)父子出资,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历时十四年完工。
  池氏父子的来历,据《池氏族谱》记载“占瑞字承祥、宫名鲲、别号玉书。生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于光绪1875年捐纳贡生,又于光绪1885年请邑候甘祥宪给示架筑安贞堡,于光绪1887年荣膺浩命敕封微土郎,又于光绪1901年晋封中议大夫。”“连贯、字效曾,又字舜臣、官名云龙,别号卧冈,生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28岁三月晋京迁试栋授直隶州分州并请荣封二代。又于43岁遵帐捐例如补知府,随带加二级赏戴花翎,恭遇覃恩荣封三代。”
  

 


图1 永安市槐南乡洋头村安贞堡


  2、平面特色
  安贞堡位于一山谷之中,坐西朝东,背靠大山,地势高爽,负阴抱阳。左有龙山为辅,右有虎山为弼,越过一溪流东面又有金山作屏,可望不可及。三山环卫,呈太师椅状。安贞堡正处于藏风聚气的最佳位置——龙穴之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天凉风习习,而冬天凛冽的西北风又被高耸的案山所挡,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至美境界。
  安贞堡规模宏大,两层共有房间320余间。平面前方后圆,呈中轴对称布局。面宽88米、进深90米,占地约7500平方米,大门之外还有一个占地3000平方米的横向广场,左右两侧设护厝与入口,周边矮墙环护,围墙前面有半月池(图2)。
  楼宅平面中心是一级两层两进呈“口”字型平面的院落式建筑,其中心是由该院落围合而成的中心庭院。庭院两侧设通廊相联,中心庭院上方是一个三开间二层高的中心厅堂,其尺度和用材之大令人吃惊。厅堂两侧各设三排纵向厢房,当地俗称“正官房”、“二官房”、“三官房”,各房间之间由纵向通廊联系。中心庭院的两侧厢房及下首前厅两侧房间开间用材尺寸同主厅堂。“口”字型楼宅平面外围是一圈前方后圆的二层护楼。护楼为木构架,与外侧的土石夯筑墙体既联系又受力分开。护楼内侧有一圈层层抬高的通廊面对侧天井与主楼宅对应。当中形成的侧天井又因左右三级连廊和后通廊自然地分隔成尺寸不同、形状各异的7个庭院。护廊外侧是厚达4米的石砌夯土墙,上层除留下厚约0.8米夯土墙体外为一圈跑马廊,联系着全宅的防卫系统。前方左右各设一炮楼。由此而成的古堡共有大小房间320余间,厨房12个,水井5口,楼梯5部。各类用房有厅堂、卧房、厨房、粮仓、厕所、贮藏等,可供千人居住一月以上。
  

 


图2 安贞堡一层平面图


  3、空间特色
  安贞堡由于面向大川、背靠群山,特定的自然环境使古堡呈前低后高,中轴线上建筑前后纵向高差达4米。也正由此,才形成了精美绝伦的建筑空间艺术,收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空间效果。古堡中部及两侧有三条主通道,由一级石级层层向内引伸。楼宅的前后左右廊檐甚多、高低错落、组合巧妙、装修细腻。尤其是外圈跑马楼护檐,随地形高低而富于变化。由于宅院随地势前低后高,纵向布局的两侧护楼也由前向后依次抬高。迥廊中层层石级、步步抬高,屋顶、廊檐也随之重重升起,变化万千,构成有节奏有韵律的屋宇造型。在护楼转角处迥廊变幻角度,屋顶、廊檐依然层层升高,更显得屋宇迭落有序,奇妙异常,给本来乏味、单调的侧庭空间注入勃勃生机。在附近起伏群山的衬托下,更显出屋顶轮廊的婀娜多姿。这种空间艺术处理手法,虽然在客家土楼如“五凤楼”屋顶上也曾出现,但却达不到如此效果。其原因就是安贞堡建筑规模宏大,护廊开间多,地面落差大,其屋宇轮廊的变化就更具有韵律感。安贞堡的屋宇空间处理手法,显示了匠人无与伦比的高超技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图3、图4)。
  在内庭的空间处理上,安贞堡也富有特色。如:所有迥廊均开向天井,由或高或低、或大或小的连廊分隔而成的前、中、后、侧诸庭院,由于位置各异、大小有别、形状不同,形成的庭院空间婉转变化、韵味无穷。加之面向庭院的柱廊上斗拱、梁架、装饰的变化富有韵律,井台、小品、花池等布置自然随意,构成了庭院空间丰富多采、变化无穷而令人感到韵味十足。

 


图3 安贞堡纵面图

 


图4 安贞堡横剖面图


  4、防卫特色
  安贞堡四周为厚实的石砌夯土墙。外墙底部厚4米、高9米。下半段用大块卵石垒砌,中间夯以胶土砂石,自下而上向内倾斜收分。上半段夯土墙体厚0.8米,共设96个了望窗洞及198个射击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防御性。二层墙体内侧留有一条2米余宽的防卫走廊贯穿全宅(图5)。围墙的夯石结构与木构架组成的护楼基本脱开,只起维护和防卫作用。正面大门两侧在其防卫走廊转角处设转角炮楼,突出墙外3米,设了望孔12个、射击孔24个。转角炮楼下层暗藏无门小间,与上层只留一井洞相通,平时作为贮藏间,战时可用于关押俘虏。在古堡背后屋顶上,突出悬挑建造一个背面炮楼,四周和底部设了望孔4个,射击孔8个,同样出于防卫考虑。

 


图5 安贞堡联系示意图


  安贞堡大门宽1.8米、高2.7米,采用花岗石起拱砌筑、坚固异常。安装两重各厚达0.2米的硬木门板,外铆上厚铁皮。圆拱石门框腰部两侧各有一个门栓洞,内藏一条长木横杆,关闭后万关莫开。门框上部二楼处设一暗室,装有“漏斗”装置,遇上外敌火攻,该“漏斗”便可在铁包木门外两侧泄水漏沙,迅速将火扑灭。
  堡内还设有粮仓、水井、畜圈、咸菜缸多处,遇上外敌进攻,可保障堡内人们生活无忧。
  5、装饰特色
  安贞堡建筑装饰,可谓繁简有度、重点突出。装饰主要集中在中轴线上的大门、厅堂、前天井的廊沿一带,其它地方相对简单。
  大门在石砌门洞上方及两侧用泥灰饰出了堡门“安贞堡”三字及对联“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休风静谧多。”旁边用如意图案装饰,既简单又符合环境气氛,点出了主题。进入大门,二门上绘有手持金花雀斧、身着甲胄的门神二尊,神态安然,气势浑宏。跨过二门进入横向前庭,整齐的柱廊上配有繁简有度的梁架,窗扇装饰,暗示马上进入装饰的重点——中心庭院。进入三门,上挂一匾额大书“紫气东来”,指明了古堡的座向。往前进入“口”字形中心主厅堂主庭院,便是全宅装饰的重点。梁枋、斗拱、垂花、雀替、漏窗、檐下、窗棂、屏风、隔扇、柱础上布满了精致而色彩斑烂的图案。内容有花鸟虫鱼、人物植物。题材多源于民间故事、古典小说、古装戏剧。装饰手法有木雕、砖雕、石雕、泥塑、彩绘、壁画等多样并举,工艺精细,形象生动。单是窗的造型,就有正方、长方、八角、圆、椭圆、半圆、几何形体及吉祥图案多种。整个厅堂庭院空间显得富丽堂皇、辉煌绮丽(图6)。
  总结起来,安贞堡的成功之处是在于首先巧妙利用地形、具有良好的尺度和比例,其次是建筑空间内部的廊、檐、构架间的饶有趣味的搭配所形成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显示出主人的经济实力,匠人的高超技艺和体现了清末的建筑装饰工艺水平。

 


图6 安贞堡景点分布图


  三、福建古堡民居与客家圆楼民居的比较
  福建古堡民居脱胎于福建客家土楼,又不同于客家土楼,粗看起来有相同之处,仔细研究又差异较大。
  首先在平面布局上有差异。客家土楼为内通廊式布局内部环楼几十开间的卧房连成一圈,楼上各层设走马廊相通,底层作厨房、二层为谷仓、三层以上为卧房,对称设置两至四个楼梯共用。每户按竖向分配使用,祖堂在底层正中(多环相套的圆楼则设在内环的中心),环楼当中是宽敞巨大的内广场。主要生活活动空间是在土楼的外圈;而福建古堡民居外圈纯粹只是起防御设施作用的走马廊,并无生活使用上的功能。内部是典型的中轴对称、多层多进的合院式民宅,主要生活活动空间是在内核的合院中心。
  其次在外观形式上也有差异。客家土楼层数多为三至五层,卵石墙脚,封闭的一米多厚的夯土外墙,一二层不开窗,三层以上开小窗,在卧房当中外墙设枪眼防卫,建筑出檐极大。建筑外观风格为古朴、粗犷、雄浑;而土堡民居只为两层外圈、底层是巨大的夯石垒砌,二层才为夯土,建筑出檐不大。在外圈夯土中间设枪眼的同时,为加强防范通常多设角楼。建筑外观风格强调的则是坚实、稳固、庄重。
  第三在结构形式上也有不同。客家土楼的外墙为厚达1~2米的净黄土与田岬泥和熟后夯筑,是起承重作用的夯土墙。内部环楼是穿斗木构架,搭在夯土墙上,分户隔墙是在木构架中填充薄薄的土坯墙;而古堡民居为加强防卫性,外圈底层为厚实的墙体,最大达4米。底层为大块夯石砌筑,异常坚固。二层夯土由于不起承重作用,墙体极薄仅0.8米。在其上搭木构架,以遮风挡雨。内部中心的合院式民宅,则为穿斗式木构架,根根柱子落地,柱上架檩,柱与柱之间的穿枋上立瓜柱来承檩。墙体生土仅为围护,故很薄,有的房间内部分隔仅为木板隔墙,隔墙上部采用竹篱抹上草泥白灰而成。故有“墙倒屋不坍”之说。
  从以下表格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客家土楼与古堡民居的异同之处(表1)。
  表1

福建古堡民居与福建客家土楼异同比较

  福建古堡民居 福建客家土楼
相异点 *建筑层楼仅两层 *建筑层数2~5层
*建筑平面为方形或前方后圆形 *建筑平面为圆形、方形或椭圆形
*外墙底层为夯石,二层夯土 *外墙全部为夯土,勒角为鹅卵石
*外圈环楼与内部院落式民居组合 *单环楼或多环楼组合
*外墙夯石厚达4米 *外墙夯土1~2米
*外墙枪眼与角楼共同防卫 *只设枪眼防卫
*生活起居位于合院内部 *生活起居位于外圈环楼
*出檐一般1~2米 *出檐极大2~3米
*有形状各异,位置有别的各类小型庭院 *通常有大的内广场庭院
相同点 *通常只设一个大门,门上设水槽以阻火攻

*内院设水井,楼内设谷仓,便于长期固守
*聚族而居,楼内设祖堂
*严格的中轴对称,强调宗法观念

  综上所述,福建古堡民居既保留了合院民居的中轴对称、布局合理、装饰华丽的特色,又溶进了土楼民居高大宏伟、粗犷雄浑、防卫性强的优点,是福建传统民居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注释
  [注1]余英《中国东南系建筑区系类型研究》57页 华南理工大学[学位论文]1997。
  [注2]同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