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广东池氏

广州石牌池氏族谱


广州石牌池氏族谱

池 姓 源 流

(一)、源流追溯

池姓是黄帝之胄,殷商之后裔。

黄帝原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长于姬水,又改姓姬;立国于有熊,又称有熊氏。以土得王,土色黄,故称黄帝。

黄帝的第5代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黄河中下游一带),契为商族太始祖。契的第15代汤起兵灭夏桀后定都毫(今河南省商丘市),国号商,到盆庚王时迁都于殷(今河南省安阳市以西),改国号殷,又称殷商,到纣王时为周所灭,从建立商朝起到殷商灭亡(公元前1711~公元前1066年),历时600余年。此后,商族后裔散居各地,以殷为姓。

公元前十世纪中叶,西周穆王时,黄帝之胄第41世,殷商后裔第23世的殷民佐穆王有功,穆王封殷民食采于池(即渑池),民的后裔以地为姓,遂改池姓。

渑池在河南省黄河支流洛河之北,那里有熊耳山,山之间有许多池泽,池泽中的水生黾,故称渑池,此地今为河南省渑池县。昔日,渑池是华夏民族东西通道要地,秦朝始建县,汉景帝时有城。

因此,殷民是池姓太始祖,渑池是池姓发源地。到东周惠王二十三年丙寅(公元前655年)时,已居于渑池300多年的池姓先祖,举族迁往西河郡(今山西省西南部临汾市以南)。自始,池氏在西河繁衍昌盛,今山西省西南部的临汾市、侯马市、运城市池姓遍布各地。《元和姓纂》载:“池姓郡望,出于西河”。因此,池姓后裔均来自西河。其后,部分后裔又迁往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亦枝繁叶茂,人口昌盛,因此有些池姓族谱称池姓出于西平,亦符合史实。

江西省赣州地区池姓基祖溥公也来自西平,南宋早期定居赣州至今已800多年历史,后裔散迁到赣南、闽西南、粤北、湘东南21县(市),已繁衍到34代,成为该地区的池姓一大支系,也成为广东境内池姓一大支系。

池姓自太始祖民公至今,已有2900余年历史,其后裔从西河散迁到河南、浙江、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等省,最著者是福建省中南部,池姓遍布各地。现今中华姓氏中,按人口计池姓排名第211位。

池姓溯源还有另一种说法:池姓是黄帝之胄、嬴秦之后裔。秦国建立后,号为嬴秦,至战国时,嬴秦公族有大司马公子池,其后裔子孙以王父字为姓,遂改池姓,发源于河南省东部陈留郡(今开封市辖区内)。《赣闽粤湘池氏族谱》有载:“我西平邑池氏,系出秦相司马公子池,后以字为氏。”而我石牌池氏族谱中称池氏后裔为“锡(音色,广州音字典)类”,意为皇帝赏赐其姓(锡字第二解:赏赐)。

(二)、石牌池氏源流概况

民国25年版石牌池氏族谱记载:基祖池达源,字泓润,号愈广。谱序一载:“粤自西河,派衍南岭,系列南雄,绪分永泰”(昔日永泰市为今日天河区东圃,元朝时,今石牌一带属永泰市管辖)。谱序二载:“窃以西河,派衍泉石比宗”(泉石,时至今日还未知在何方)。谱序中还记载着:“我基祖达源公生于元顺帝朝,终于明成祖世,初来时定居永泰(市)蚬(蚝)壳场(今石牌东路127号石牌街道办事处以东),以农为业,勤劳俭朴,本乡董宽仁公慕其勤俭,以次女名二娘妻之”。

据《石牌村志》池氏源流记载:我基祖达源公在元朝晚期至正年间来番禺永泰(市)蚬(蚝)壳场定居。在建村源流中又记载:池姓到了第五六代时,人口开始繁衍昌盛,从地势低畦的蚬(蚝)壳场择高地庙边岗(俗称山桔顶)东北边建新房,到了明成化(1465~1487年)年间,与住在周边的董氏一样,人口迅速繁衍,庙边岗已成为一条自然村,名为庙边岗村。又到了明嘉靖(1522~1566年)年间,与住在周边的董、潘等姓氏一样,人口继续迅速繁衍,形成了一条较大的自然村,这就是今天的石牌村。

达源公定居石牌后至2004年已有640余年历史,后裔繁衍到25代,池姓主要分布在石牌村的北、东、南三面,此外还有后裔迁往他乡:粤东揭阳池家渡村、广州天河区林和村、扬箕村、冼村、广州市老城区、香港、及美国、加拿大等地。

据《石牌村志》记载:池姓是当今石牌村100个姓氏中在册户籍人口最多的姓氏,1999年的统计数字为1122户、3488人,占石牌村在册总人口9317人的37.5%。

(三)寻找祖根

近年来,石牌池氏后裔根据族谱中点滴记载:“系列南雄,绪分永泰”纷纷前往粤北南雄寻找祖根,首选地点是去南雄珠玑巷,此地有一块纪念143个中原南迁姓氏的大石碑,但碑文中唯独没有标出池姓,这就令前往南雄珠玑巷寻根的石牌池氏后裔产生大惑不解。于是石牌池氏后裔继续深入各地寻找祖根。

1998年11月4日,石牌池氏首次组织后裔前往广东梅州明阳村寻根,查阅了该村明万历癸卯岁(1603年)池氏族谱,得知该地池姓基祖千十郎是江西赣州基祖池溥系下第五代传人。而广东阳山县黎埠镇凤岗村、大崀镇、秤架镇池氏均是梅州明阳村池氏后裔分支,初步查明未发现有石牌池氏祖根存在。

但从梅州明阳村池氏族谱中有篇续修序,是该村十三世池联飞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撰写,序中记载着:“即以粤论,有居于广(东)之番禺(指石牌)、南海者,有居于潮(州)之揭阳、大埔、饶平、程乡(梅州)者,皆自闽之宁化石壁来也”(详见寻根记之五、到梅州寻根)。

1999年11月3日,《石牌村志》编辑部组织池氏后裔前往南雄等地寻根,在该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帮助下,到全安镇陂头乡里溪水村查阅了该村池姓的清道光九年(1829年)《雄州池氏重修族谱》,从中得知该市的全安镇、主田镇、江头镇池氏,江西省南康县瑞杏村、古楼堡池氏,广东始兴县澄江镇甘棠村、塘坳村、连塘村等地池氏均是江西赣州池氏基祖池溥系下三世纪鲤支系十二世宗政字伯二的后裔。经查考,上述地区的池氏后裔只有500余年历史。

次日,在翁源县地方志办公室的领导帮助下,到该县坝仔镇池屋、三坑村、司前村及南浦镇蓊口村、桂竹村等地寻找祖根,查得上述各村的池氏族史资料,得知上述各村的池氏为同一基祖,均是池宗林字伯三(是南雄伯二之弟)又名法开的后裔。其定居历史与南雄池氏一样。

这次寻根,初步查明粤北南雄、始兴、翁源,江西大余、南康等地的池氏,在当地定居的历史只有500年左右,因此该地区不存在石牌池氏祖根(详见寻根记之六,到南雄寻根)。

2001年10月2日,石牌池氏后裔自行组织到福建省宁化县石壁寻根,在中共宁化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池贤杰宗亲帮助下,首先到石壁参拜“客家祖地”,祖地里有一座雄伟的客家公祠,公祠的祭祀神龛上安放着152块大神祇牌,其中第125块是池姓神祇牌。这些神祇牌是纪念诸姓氏在各朝代从华夏中原南迁经过福建宁化县石壁而设,供各姓氏后裔前来参拜与缅怀。

这次参拜客家公祠时,从历史资料《客家祖地宁化壁》丛书中寻找到对石牌池氏后裔寻根的重要历史线索:“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又爆发了曹柳顺农民起义。再加上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出现了大饥荒,人相食惨象。宁化这个“世外桃源”已不太平,这个“战争避风港”,也避不了风了。于是在宁化繁衍生息了数代乃至数百年的(也有少数是当代外迁)宁化(或称石壁)人氏为了避难,为了拓殖,为了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大量外迁。到了明代,宁化人口从南宋时11万多人下降至3万人左右,据不完全统计,自宁化外迁的客家人达150多个姓氏。他们主要流向是闽西、广东,也有相当部分迁至闽南、潮汕、还有的迁向赣南、湖南、四川乃至回中原”。

次日,在该县治平乡高地村池氏宗亲带领下,到高地村寻根,并查阅了该村清同治十三年甲戊岁(1874年)《栢溪池氏族谱》,知道该村池姓基祖池天宝是江西赣州池氏基祖池溥系下第二代池裕郎之长子。但族谱中未发现有祖公分迁永泰(石牌)的记载(详见寻根记之七,到福建宁化寻根)。

2002年5月1日,石牌池氏后裔自行组织到广东大埔县百侯镇侯南下村池屋寻根,经当地宗亲介绍,基祖念三公是从福建宁化石壁南迁到百侯定居,同时还看到清乾隆六年(1741年)由该村十三世池锡元撰写的《大埔百侯池氏家谱》谱序资料:“始祖之所自出,叙其昆季几人,记其分迁何地,如番禺石排村,揭阳池家渡村,海阳(澄海、潮阳)枫溪里……”根据该地池氏族谱资料,经查考,大埔县百侯池氏基祖念三公与番禺石牌池氏基祖达源公是同年代人。又是同时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南迁他乡(详见寻根记之八,到大埔县寻根)。

石牌池氏后裔经过几年时间,先后到过梅州、南雄、翁源、福建宁化、大埔等地查找基祖池达源从何地、何时南迁番禺永泰定居,至此,已经有了初步线索:

1、上述梅州明阳村池氏族谱和大埔县百侯乡池氏族谱都记载着石牌池氏基祖来自福建宁化石壁,且与大埔百侯基祖等为昆季手足,并同时离开宁化石壁南迁他乡。

2、石牌池氏族谱记载:“基祖达源公生于元顺帝朝”。经查考,顺帝是元朝末代皇帝,从至顺到至正共4个年号合计35年(1333~1368年),而宁化发生天灾人祸是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从这里经过初步考证,石牌池氏基祖达源伙同兄弟几人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避难而离开宁化石壁各自南迁他乡,达源公最后来到番禺永泰(今石牌)定居。因此,石牌基祖池达源南迁至今(2004-1362=642年)已有642年历史。

联曰:西河古郡源流远

      珠水云山世泽长

(四)念深公定居揭阳概况

据《石牌村志》记载,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朝廷抽壮丁,石牌池氏三世慕源公以季子池念深从军,后服役于潮州府揭阳县,念深公性聪颖,退役后被当地池氏七世简斋公收为子嗣,并将其名念深改为澄深。因此,石牌池氏四世四房念深公就成为揭阳池氏八世澄深公。事后念深公寄家书禀告双亲在揭阳定居。因此石牌池氏后裔把此事记载在石牌池氏族谱上。并于1987年,石牌池氏后裔寻回念深公下落,现两地宗亲,在每年祭祖时,均相互来往拜访。

念深公学博志大,随父学药理医术,学成后去梅县开药材铺,由于医术高明,事业昌盛。其子孙后裔承袭祖业。到了清朝后期至民国年间,药业鼎盛,所开设的药材行、铺有400余家,遍布粤东各县(市),广州、香港及海外,池氏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经营药业者多为念深公后裔。念深公是揭阳池氏药业向外拓展的始祖,今念深公后裔多达两万余人。

(五)万昌公移居林和村概况

林和村池氏是石牌池氏四世三房念泉公系下六世仰山公的后裔。在明代嘉靖朝(1522~1567年)晚期,六世仰山公次子万昌公从石牌村移居林和村定居,至2004年已有440余年历史,已繁衍到第24代(实际在林和村繁衍了17代)。林和池氏是今天林和村三大姓氏之一,人口约300余人。

林和村池氏后裔,在民国14年(1925年)还建了一座万昌公厅,以缅怀万昌公在林和开拓基业的丰功伟绩,其规格为二进一天井格式,占地160平方米。该厅于1996年由村委会改建成楼房。

历史上,石牌村与林和村毗邻接壤,当时池万昌为了耕作方便,就地结茅而居,繁衍生息,因此,万昌公后裔就成了林和村的土著老村民了。但是,林和池氏后裔,历来不另立一世祖,即仍以石牌池氏基祖为一世祖,所以石牌池氏历次重修族谱时,林和池氏后裔全部回石牌饮字题名入族谱。2004年石牌池氏重修族谱,在登记题名时,工作人员于2004年9月13日~15日,专程前往林和文化站设点,方便林和池氏后裔登记题名入族谱,并得到林和池氏兄弟广泛传媒和协助,使登记工作顺利进行。

历史上,石牌村池氏都把林和池氏视为一个整体大家族成员的一部分。平时常有来往与问候,石牌池氏每逢大事或喜庆日子,如重修宗祠赞助捐资及竣工庆典,每年清明祭扫及端午节划龙舟(俗称扒龙船)等等,都邀请林和池氏后裔派代表参加,与石牌池氏相聚一起,洋溢着兄弟之间的天伦之乐。

 

 

二十传裔孙  金汉谨识

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