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广东池氏

广州石牌池氏族谱


续序之八

到大埔县寻根


    一. 到大埔县去
    根据揭阳《池家渡村谱志》(1998年版)记载,池家渡村池姓基祖小三公长子念三迁居大埔县百候乡开基。2002年5月1~4日石牌池氏后裔自行组织12人前往广东省大埔县百候乡寻根。
    事前,已同大埔县百候乡(今称百候镇)候南下村池屋的池氏后裔联系上,并得到该村宗亲大力支持与相助,使这次寻根活动能顺利进行。
    2002年5月1日早上8时从石牌驱车出发,途经河源、梅州,当我们进入大埔县境内时,池屋池氏宗亲一直同我们联系着,是日下午5时半我们到达百候镇,此刻,宗亲们已聚集在雄伟的百候镇牌坊前热情地迎接我们的到来,总行程514公里。
    二. 到候南下村池屋寻根
    2日早上在池屋宗亲带领下,首先参拜池屋池氏大宗祠(念三公祠),该祠曾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过,最近一次重修为1996年,该祠为二进一天井格式,祭祀灵堂上安放着基祖及其系下若干代先祖灵牌,堂上高挂着“肇祯堂”横匾,灵堂两侧对联为:
    西河衍派源流远祖德高尚传百世
    福建分支岁月长家风勤奋继千秋

堂前另一楹联为:
    肇始中原渑池衍派蕃南北
    祯祥福祉耀祖光宗世其昌

    据该村池氏宗亲介绍,基祖念三公是从福建宁化石壁村辗转迁徙来到百候定居,至今已繁衍到24代。随后便到宗亲池舫清家查阅族谱(二房房谱手抄本),经查阅该谱一~六世祖公,未发现有后裔外迁他乡。此后,该村池氏宗亲池舫清、池小波等人陆续来信,提供大量该村池氏源流与族史资料,邮来百候池氏三房家谱(手抄本)部份复印件及十三世锡元公于乾隆六年(1741年)撰写《大埔百候池氏家谱》修谱序资料:“始祖之所自出,叙其昆季几人,记其分迁何地,如番禺石排村、揭阳池家渡村、海阳(澄海、朝阳)枫溪里……”,从中得知该村池氏到第六世才开始分为三大房,长房池有澄、二房池有淋、三房池有澜,为此,根据有关族谱资料进行如下考证:
    1. 池有澜生于明·成化甲午年(1474年),按华夏后裔繁衍速度平均为25~30年一代人计,该村基祖念三公出生年代推算得: 1474—(27×5)=1339(年),查得该年为元朝后期顺帝年间(1333~1368年),而石牌池氏基祖达源公也生于元顺帝朝。
    2、从上面得知: 2002—1339=663(年),念三公出生至今已有663年,若念三公23岁到百候开基,百候池氏历史为663—23=640(年),而石牌池氏基祖定居至今已有630余年。
    3、百候池氏已繁衍到24代,而石牌池氏已繁衍到25代。
    从上面三点考证得出结果,石牌与百候的池氏基祖为同年代人,但属兄弟关系否?目前证据不足,有待继续查证。
    三. 百候镇候南下村简介
    百候镇旧称百候乡,位于大埔县城(湖寮镇)东南12公里处,座落在广东大埔县与福建平和县的省道旁,镇北面是韩江上游三大支流之一的梅潭江,水陆交通方便。候南下村位于该镇主街道南端偏东,池姓住地称池屋。
    据宗亲介绍,百候镇在历史上曾出现过百位以上的“候官”而得名。该镇是个千年古镇,现镇上长长的主街道两旁还保留着20世纪30年代兴建的“骑楼”商业街,沿街骑楼,整齐划一的古罗马柱,颇具特色,呈现着昔日镇上繁华兴旺,而今日有点凋零冷落。
    百候镇是个科举之镇,仕途人士林立,而池屋历史上也是个科甲联编、仕途伟绩之地,最著者如六世二房池有淋,明·嘉靖朝(1522~1566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御史;十三世长房池锡元,清乾隆辛酉年(1741年)岁贡、进士。
    候南下村池屋现住有200多池氏后裔,历史上村民以渔、农、林业为主。该村后裔为官者,解组后就地定居颇多,如十三世二房池啟凤,清顺治九年(1652年)生,任广东铁江把总,恩准世袭,殁于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享年70岁,夫、妻合葬在广州城大北门外双塔岗。其子西贤公,世袭铁江把总,死后葬于广州城大东门外紫竹岗,生一子双福公。
    四. 寻根收获
    《续序之五》讲到,1998年11月到梅州明阳村寻根时,查阅到该村明万历癸卯岁(1603年)族谱时,其中有一篇是由该世系十三世池联飞在康熙三十九年(1701年)撰写的续修序写到“即以粤论,有居于广(东)之番禺、南海者,有居于潮(州)之揭阳、大埔、饶平、程乡(梅州)者,皆自闽之宁化石壁来也。”从梅州、大埔两地池氏祖公在261~301年前都异口同声说我石牌池氏基祖是经福建宁化石壁辗转迁徙而来,尽管今次寻根未能找到达源公的迁徙足迹,但为今后寻根方向及范围指出了去向,这就是本次寻根的重要收获。
    5月2日午饭后,拜别了百候池氏宗亲,驱车直达梅州市,5月3日早上再次去拜候梅州明阳村池国庆宗兄,感谢他多年来对石牌池氏寻根之事大力支持与相助。4日下午回到石牌结束此次寻根活动。


裔孙:牛苏、效柱、光胜、国燊、伯港、荣洛、锦桐、锦逊、灿威、
文杰、锦洪谨识,金汉敬书
2002年7月

本文在寻根过程中为石牌池氏《西河族谱》撰写续序之八

附录史料: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宁化爆发了曹柳顺农民起义。再加上连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出现大饥荒,人相食惨象。宁化这个“世外桃源”已不太平,这个“战争避风港”,也避不了风了。于是在宁化繁衍生息了数代及至数百年的(也有少数是当代外迁)宁化(或称石壁)人氏为了避难,为了拓殖,为了有更好的生存环境而大量外迁。到了明代,宁化人口从南宋时11万多人下降至3万人左右,他们主要流向是闽西、广东。

摘自《客家祖地宁化石壁》1999.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