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广东池氏 |
广州石牌池氏族谱 |
续序之二
珠玑巷中为何没有池氏踪迹
石牌村池氏后裔近年来不少人根据《西河族谱》中的“南雄绪分”记载,前往南雄珠玑巷寻找池氏祖根踪迹。结果找遍珠玑巷一带,还没有寻到池氏踪迹而纳闷,寻访者会打上个问号。在这里我们应当从历史年代去解开这个谜。
一、 中原诸姓氏南来珠玑巷定居的原因与年代
南宋统治年代为公元1127~1279年,共152年,定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即元世祖皇帝忽必烈至元4年,元军再次大规模南侵,使中原纷乱。在此期间中原不少姓氏举家辗转南下,从江西越过梅关入粤(梅岭关口是古驿道,是中原通往粤的主要通道),翻过大庾岭后,看见珠玑巷一带,一马平川,于是停留下来,开垦田地,暂求栖息。所以南雄珠玑巷一带就成了多姓氏聚居之地。
二、 诸姓再从珠玑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的原因与年代
南宋度宗皇帝有一胡姓妃子,深得度宗宠爱,奸丞相贾似道因谗害胡妃在朝廷做官的父兄而不得,于是加害胡妃。南宋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胡妃含恨被迫出逃。一日胡妃流落至杭州江边,欲投江自尽,适遇从珠玑巷来的商人黄贮万的粮船驶过,黄见此景即率仆人救下胡妃。胡妃随黄回到珠玑巷后,结为夫妻。胡妃匿居珠玑巷的消息,后被奸丞相贾似道探知,贾借口南雄珠玑巷人欲谋反朝廷,派兵南下血洗珠玑巷,缉拿胡妃。此事被方圆十里众人得知后,纷纷乘竹筏,扶老携幼凄惶南逃。他们都是从浈江到北江顺流而下,到珠江三角洲一带,尤以南海九江最多。此后又散迁南、番、顺各地。因此,后人就世代流传着珠三角的后裔来自南雄珠玑巷的传说,其实只不过是珠三角的一部分姓氏而矣。
三、 珠玑巷为何没有池氏踪迹揭迷
依据一:石牌池氏基祖,生于元顺帝年间(公元1333~1368年),南迁来石牌村定居时已是元末明初的事。距南雄珠玑巷众姓氏南迁足足晚了100多年,跨过了整整一个元朝(元朝统治年代为公元1271~1368年,共96年)。这里可以论断,石牌池氏基祖不是从珠玑巷南迁来的,原因是年代对不上。
依据二:根据赣、闽、粤、湘池氏族谱(97年版)记载,其基祖溥公任广东连州司户后,解组归途,择江西赣州十里铺而定居,时间是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距中原诸姓氏南迁珠玑巷定居时早了100多年。而珠玑巷人南迁时,溥公已在江西赣州一带繁衍到第四代。至于溥公后裔支系的第四代桂五公的十个子,千一郎~千十郎,从闽上杭向广东的梅州、平远、翁源、等地迁徙,又是元朝中期年代,比珠玑巷人南迁晚了两代人。就算今定居在广东始兴县澄江乡甘棠村及南雄县主田乡瓦窑岗村的池氏,也是溥公系下三世纪鲤公支系十一世正昌公后裔。溥公自江西赣州定居至今800年间,后裔遍布赣南、闽西、粤北、湘东四省二十一县(市)。从上述看来,池氏祖先在南雄珠玑巷未有定居过。
四、 石牌池氏《西河族谱》中的“南雄绪分”之见解
我石牌池氏前人所撰写的谱序,也受到“珠三角的后裔均来自南雄珠玑巷传说”的影响,而随口讲述“南雄绪分”而被录入谱序中。其实在《西河族谱》中的第二篇谱序所写的“派衍泉石比宗”才是我们今天寻根的去向。究竟“泉石”此地在何处?今天还称“泉石”否?等等。还有待石牌村池氏众裔孙去努力寻找和突破。勿被第一篇谱序中的“南雄绪分”所误导,这是我们寻根过程中之浅见。
注:一、本文历史资料来源于
1. 广州日报1998年7月25日及10月31日的珠江金三角副刊中“九江破排角——珠玑巷人南迁的见证”及“悠悠古巷胡妃情”。
2. 赣、闽、粤、湘池氏族谱(联修)1997年版。
二、本文是在寻根过程中,为石牌池氏《西河族谱》撰写续序之二。
二十传裔孙 金汉、牛苏敬书
1998年11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