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姓探源

(征询稿)

池传錞 作

 

          池氏得姓来源有多种记载,但对出自黄帝之胄裔的记载是一致的。据初步得到的信息,在福建、广东、江西、安徽、山西、陕西、河北、湖北、云南、河南、湖南、台湾等省以及朝鲜、东南亚等地区,都有大小不等的池姓氏族,以汉族人口居多。在蒙、满等少数民族中,也有池姓氏族。现用的中华百家姓中,池姓排名第二百一十一位。是一个族不繁,人不多,但分布极为广泛的族姓。初步得到的肇姓来源有:

 

一、渑 池 肇 姓

 

        黄帝之胄,殷商之后的一支池氏,发源于黄土高原之东,黄河中下游洛水之北,熊耳山之际的渑(音敏)池(今属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据载:黄帝有一子叫玄嚣,嚣生峤极,极生帝喾。帝喾的三女儿名简狄,有一天,她到河边玩,捡到一粒燕子蛋,她好奇地把燕子蛋含在嘴上,不小心吞下肚里,因此而怀孕,生下一子取名。契传至第十五世,起兵灭夏,遂得天下,建都于毫(今河南商丘),国号商。汤传至第十世商之第二十位国王盆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西),国号殷。又传到第十七世即商之第三十位国王纣,为周所灭。汤从建立商朝开始到殷商灭亡,历时六百余年。

        西周时期,黄帝之胄第四十一世,殷商后裔第二十三世殷姓讳民,因扶佐周穆王有功,王封民食采于渑池(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遂以池为姓。这是池姓起源最早的一位先祖,至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历史。

        先祖在渑池居住有三百多年,到周惠王姬阆二十三年(公元前655年),转居西河(今山西省西南部离石县以南,临汾河以西,临汾市以内),繁衍昌盛。后裔有一支从西河迁徙到西平(今河南省西平县,东汉建安年间分置西平郡)。西河、西平两地先祖,一代又一代向外迁徙播蕃,但他们都以西平、西河做为自己的郡望。无论望出西平或是望出西河的池姓后裔,都以渑池肇姓的殷民公为鼻祖。《元和姓篡》载:池,以所居为姓,汉有中牟令池瑗,魏有城门侯池仲渔。

 

  西平郡望。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攻陷长安,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唐僖宗西走入蜀。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安徽寿州屠者王绪率众起义,占据霍州,自为镇使;八月攻陷寿州,九月攻克河南光州。王绪得寿、光二州后,急于扩大队伍,广招民士,时有光州固始县王潮、王审  、王审知三兄加入了王绪的队伍,后又随王绪率领的五千多人队伍南下,于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三月改光启),从闽南漳浦入闽,一举攻克了漳州。因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众皆自危,在进军南安时,被前锋将士缚杀。王绪被杀后,众推王审知为帅,审知恭让其兄王潮为军帅。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八月,王潮率军攻克泉州,唐僖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正月,王潮命王审知率军进攻福州,五月攻克福州。王潮在连克漳州、泉州、福州之后,闽地震撼,有建州人徐为范杀刺史熊博,归附王潮;汀州刺史钟全幕也来归附王潮。到此,王潮尽得闽中五州之地。十月,唐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史,王审知为副观察史。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四月,加封王潮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十二月王潮病卒,王审知受王潮之命为福建留后并托以军府事。

       当时,家住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池公鲤腾(渑池肇姓第六十二世),举家随王绪、王潮率领的队伍南下入闽,为军中留后一部将。唐昭宗乾宁五年三月(八月改光化),唐王封王审知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留后加检校刑部尚书。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四月,梁王封王审知为闽王,赐号忠勤守志兴国功臣,闽王封池公鲤腾为长史参谋。后唐同光三年十二月王审知病卒,由他的长子延翰嗣位,封鲤腾公为福州刺史参谋,任职始终。

       池公鲤腾,于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入闽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他的后裔子孙在八闽大地繁衍播蕃,遍及福州、闽侯、长乐、连江、莆田、仙游、泉州、闽清、尤溪、古田、南平、宁德等县市,总人口约在三万人左右。《通志》载:池氏,以所居为氏也,望出西平,今福州为大姓。在闽的鲤腾公后裔,以闽清六都下杭池氏宗祠——旗峰堂为在闽的鲤腾公总祠。

        约在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7—1435年),居于泉州的鲤腾公后裔有一公到广东揭阳为官,任满后定居揭阳,后随着人口增多,便在揭阳榕江河畔择地创基。因为那里地处渡口要冲,称其地为池厝乡,渡称池厝渡。后来,乡与渡相混了,池姓人便称自己是池厝渡人。

        江西赣州的一支池氏,望出西平,其始祖池溥公。溥公原居广东,于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官居广州连州司户,他在解职归途经江西赣州而定居。其后裔子孙繁衍在粤、赣、湘、闽四省二十一个县市,迄今已有八百余年历史。

        溥公有一孙名梦鲤,于南宋年间进京应试,得中头名状元。其祠堂有一联:宋代状元裔,秦朝宰相家状元,指的就是池公梦鲤,宰相,指的是秦朝池公子华。梦鲤公第十子宣公,于清朝中期携三个儿子迁徙台湾昌盛。

 

  西河郡望。西晋末年,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暴发了一场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是时,晋朝年号为永嘉(公元307—313年)又称永嘉之乱。中原板荡,民无宁日,各氏族大批移民南迁,辗转吴楚,流徙皖赣,到了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定居下来,石壁盆地成了这批来自北方客人的家,因而称这批先民为客家人。后来,客家先民不断从石壁向福建的闽西和广东、江西、四川、广西、香港、台湾等省以及东南亚国家迁徙,但他们都不忘迁徙时中转的石壁这个,石壁成了历史上客家人的祖藉地。那里建有客家公祠,内设祭祀灵堂,安放着一百六十一块南迁时的姓氏牌位,其中第一百二十一块是池氏先祖牌位。

        居住在本省的龙岩,上杭等地的客家池氏,皆以西河为郡望。

        广州石碑池氏《西河族谱》记载:周穆王封吾池姓太祖民公于池(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后代子孙以封地为姓。渑(音敏)池,原属北虢(音隙),公元前665年,北虢为晋所灭,吾池氏先祖居于渑池约三百多年后,迁徙西河,在西河繁衍昌盛,其后裔繁衍在闽、粤、湘、赣等地。

        西河衍派,泉石比宗

 

二、因而 姓

 

        黄帝之胄的又一支池姓,起源于河南省开封市陈留,出自赢秦之后。因先祖居住在那里的城池边,便以居而姓。

        据载:黄帝有一子叫昌意,意生瑞顼,顼之后伯益,扶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伯益赢姓。赢之后裔名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王封非子于秦地,建立秦国,称赢秦。到了战国时期,赢后裔大司马公子居于河南陈留城池边(今为河南省开封市陈留东),便以池为姓。《百家姓探源》载:池氏,是由于其祖居于池边而得姓。古代称城为垣,城周围的护城河称池,居住在护城河边的人就用居处即作为自己的姓氏。这个一向显得族不繁,人不多的姓氏,大致出现于距今2000多年的秦汉之际,最早发源地即今河南开封东南陈留城发源于中原地区池氏,经过长期的辗转播迁,到了明清之际,大量出现在我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云南等地。《风俗通》载:池氏于池者,城郭园池是也。陈留有池,秦丞相池子华是其地人。

 

三、避 乱 改 姓

 

        起源于福建省尤溪县二十都云盖(今名珠峰村)的池姓,原是陈姓,因避乱而改为池姓。其先祖陈代澄,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因避乱,改随母姓而姓池,改名池源澄。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尤溪知县牛义表赐其郡望为西平。其后裔分支到尤溪十九都的马头山、闽清县后佳的洋头、街中,南平市樟湖的前庄、西塘等地。

 

四、待 考 资 料

 

        福建省尤溪县邹宦和中仙两地的《池氏族谱》均载:池姓肇自周程伯休父之后抵汉环公官池州望中牟循吏,奉命忠征,凯还之日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遂改程为池。

        春秋左传载:晋公以婿池质于郑,而池之为姓。

        对于这些简单的记载,留待进一步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