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的池姓渊源探索

池传錞

(征询稿)

 

   根据目前已得到的信息,在福建省的池姓都是来自中原,望出西平、西河二郡,共有五大衍派。在福建省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氏中,池姓排名第九十七位。

  一、晋永嘉年间,随大批移民南迁来到宁化石壁的客家池氏先祖衍派。

  西晋末年,皇族内部为争夺皇位,爆发了一场内战,史称八王之乱。是时,晋朝年号为永嘉(公元307—313年)故此战又称永嘉之乱。中原板荡,民无宁日,各氏族大批移民南迁,辗转吴楚,流徙皖赣,到了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定居下来,石壁盆地成了这批来自北方客人的家。后来,客家先民不断从石壁向福建的闽西、闽西北和广东、四川、广西、香港、台湾等省以及东南亚国家迁徙,但他们都不忘迁徙时中转的石壁这个,石壁成了历史上客家人的祖籍地。那里建有客家公祠,内设祭祀灵堂,安放着一百六十一块南迁时的姓氏牌位,其中第一百二十一块是池氏先祖牌位。

  在福建省安居下来的池氏客家先祖后裔蕃衍在宁化、建宁、龙岩、长汀、上杭、永定、武平、连城等县市。

 

 二、从河南光州固始南迁入闽的池可祖公衍派。

  池公可祖,于唐僖宗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随军入闽,当时是为了平叛“黄巢之乱”。福建观察使陈严授公为泉州刺使,后公又随王潮军中任都统使。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受封为闽王时,可祖公随军进入福州。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年已六十余岁的可祖公,见闽王延翰昏庸无道,遂告老隐退,全家迁居同安县永安乡覆竹山下安居。

  可祖公传有孝、悌、忠、信四子。孝公后裔蕃衍在泉州、永春、漳州等地;悌公后裔蕃衍在仙游、莆田等地;忠公后裔蕃衍在霞浦、福安及浙江省平阳、瑞安、杭州等地;信公迁徙江西。

 

  三、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的池鲤腾公衍派。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攻陷长安,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唐僖宗西走入蜀。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安徽寿州屠者王绪率众起义,占据霍州,自为镇使;八月攻陷寿州,九月攻克河南光州。王绪得寿、光二州后,急于扩大队伍,广招民士,时有光州固始县王潮、王审、王审知三兄弟加入了王绪的队伍,后又随王绪率领的五千多人队伍南下,于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三月改光启),从闽南漳浦入闽,一举攻克了漳州。因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众皆自危,在进军南安时,被前锋将士缚杀。王绪被杀后,众推王审知为帅,审知恭让其兄王潮为军帅。唐僖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八月,王潮率军攻克泉州,唐僖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正月,王潮命王审知率军进攻福州,五月攻克福州。王潮在连克漳州、泉州、福州之后,闽地震撼,有建州人徐为范杀刺史熊博,归附王潮;汀州刺史钟全幕也来归附王潮。到此,王潮尽得闽中五州之地。十月,唐昭宗封王潮为福建观察史,王审知为副观察史。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四月,加封王潮为检校尚书右仆射,十二月王潮病卒,王审知受王潮之命为福建留后并托以军府事。

  当时,家住河南光州固始县的池公鲤腾(渑池肇姓第六十二世),举家随王绪、王潮率领的队伍南下入闽,为军中留后一部将。唐昭宗乾宁五年三月(八月改光化),唐王封王审知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留后加检校刑部尚书。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四月,梁王封王审知为闽王,赐号忠勤守志兴国功臣,闽王封池公鲤腾为长史参谋。后唐同光三年十二月王审知病卒,由他的长子延翰嗣位,封鲤腾公为福州刺史参谋。

    池公鲤腾,于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正月入闽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二十多年历史,他的后裔蕃衍在福州、闽侯、长乐、连江、闽清、永泰、尤溪、古田、三明、南平等县市以及在外的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以坐落在闽清六都下杭的西平池氏宗祠--旗峰堂为池公鲤腾总祠。

 

  四、从河南光州固始迁徙入闽的池涌源公衍派。

  池公涌源,于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随王绪及王潮、王审知率领的队伍入闽,在军中任招讨使,居南安。其子然公于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得闽王授予上书郎和泉州司兵曹参等职。其后裔蕃衍在南安、莆田等地和广东省潮州、揭阳、大埔以及浙江等地,总人口约在四万人左右。

 

  五、安居在福建省尤溪县珠峰村的池姓,本姓陈,为了避祸,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改随母池姓,原名陈代澄改名池源澄。其后裔蕃衍在尤溪、闽清、南平、永泰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