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考源
池传錞 作
诸姓出自轩辕。池姓,黄帝之胄,殷商之后人也。黄帝,少典氏子,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长于姬水,又姓姬;立国于有熊,曰有熊氏。以土得王,土色黄,故称黄帝。初神农氏(炎帝)八传至榆罔,榆罔暴虐无道,诸侯离心,其臣蚩尤作乱,均败于阪泉。轩辕修德治兵,抚万民,众诸侯尊为天子。黄帝卒于宁州罗宁县(今陕西省黄陵县)。
黄帝生玄嚣,嚣生岙(峤)极,极生帝喾,喾生契,契佐大禹治水有功,赐子姓,封于商(今黄河中下游地方),为商族之大始祖。契传十五世汤,夏桀无道,汤起兵灭夏,遂有天下,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国号商。汤传十世即商之二十王盆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以西),国号殷,也叫殷商。至十七世即商之三十一王帝纣为周所灭。汤自公元前1711年建立商朝,至公元前1066年殷商灭,历时六百余年。后商族后裔散居各地,以殷为姓。
黄土高原之东,黄河中下游有洛水,水之北有熊耳山,山之际多池泽,此地故名曰池。池泽中水生渑,亦曰渑池。渑池现是三门陕市通往洛阳铁道必经路站。历史资料有载,渑池是战国时秦昭王与赵惠王会盟(于公元前306-298年癸亥)盟台之旧址。
公元前十世纪中叶,黄帝四十一世胄、汤殷二十三世之裔,殷姓,讳民,佐周穆王(西周第五王)有功,周穆王封民食采于池(渑池),后遂以池为姓。“民”是池姓的大始祖,他肇姓至今有二千九多年的历史,渑池乃吾池姓起源之旧家祖地。
公元前六百五十五年丙寅,周惠王阆末,周襄王初年,先祖居渑池约有三百多年,后迁徙西河(今山西临汾河以西,即渑池至离石一带)。池氏居西河开始繁盛。据《元和姓篡》,池姓郡望西河。后又从西河分枝居西平(今河南西平县)。《百家姓》有载,望族居西平郡。建安年间(公元196-219)曾将汉代京城分置西平郡(今河南西平县一带)。据《通志,民族略以封地为氏》记载,池氏,所居为氏也,望出西平。
公元220(东汉延康元年),汉之循吏、吾池姓四十世之祖瑗受中牟县令。瑗公传二十三世(池姓六十二世)鲤腾公,居河南光州固始县,其家人随王入闽。唐中和元年辛丑(即公元881年)黄巢倡乱,起义军陷入长安,僖宗西走入蜀,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中和二年唐蔡州节度使发兵攻打王绪,安徽寿州王绪起义军,攻入光州,后举光、寿二州兵五千,渡江南下入闽,分居七邑。那时入闽先祖随王潮、王审邹、王审知,经江西、广东,进入福建,连下汀州、漳州。王绪生性猜忌,滥杀将士;军攻南安,兵变囚王绪。众推王审知为帅,审知恭让长兄王潮帅其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潮军所过秋毫无犯,深得人心。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王潮为民请命,攻下泉州捕杀之。王潮奉唐为正塑,唐授王潮为泉州刺史,王审知为副史。唐昭宗景福元年(即公元892年),范晖在福州僭称留后(鲤腾为福建留后王部将),王潮发兵攻打,于景福二年五月占领福州(即公元893年),唐封王潮为福州观察使,王审知为副使。朝宁三年(即公元896年)唐授王审知为福建观察使、威武节度使,后加平章事琅琊王。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唐亡。后梁太祖开平元年,王审知奉梁为正塑。开平三年梁授王审知为中书令、福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平四年(公元910年)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封我祖鲤腾公为长史参谋。同光元年癸未(即公元923年),审知奉后梁为正塑。同光四年(公元925年)王审知病卒,王延翰继立闽王,王封鲤腾公为福州刺史参谋。
腾公传三子:晋献居厦门,子孙繁衍分泉州;晋超居延平(今南平),子孙昌盛分龙岩州;晋益居福州候官,转迁闽清白鹤汀(约在公元930年间)。益公传池晹(阳),晹公传兴业,业公传孝锡。孝锡公,讳天降,名雨钱,生四子:长子文托,旧居白鹤汀,于明成化八年后子孙移迁闽清六都下杭;次子文弼(拟南平支系);三子文霭,字应天,于公元1000-1020年之间迁尤溪邹宦,有诗云:“鹤群雁阵散分飞,翔集高岗带日晖,瑞霭古枝生万叶,祥麟彩凤恋崔巍”;四子文季(拟顺天)约在公元990-1010之间迁长乐县十三都官列。
池姓又一流别,黄帝之胄,嬴秦之后人也。黄帝生昌意,意生颛顼,顼之后裔皋陶,生伯益,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舜赐伯益嬴姓。伯益长子大廉,其后裔中衍,佐殷商有功,列为诸候。中衍后裔蜚廉,生季胜,胜生孟增,增生衡父,父生造父,造父善驾车,幸于周穆王,王以赵城封造父,遂姓赵,为晋赵氏之祖;蜚廉又有子恶来,恶来生女防,防生旁皋,皋生大机,机生大骆,骆生非子,子蒙造父之宠,居赵城同为赵姓。非子善养马,得幸于周孝王,周孝王封秦地,使非子复续嬴氏祀,建立秦国,号为嬴秦。至战国时,嬴秦公族有大司马公子池,子孙繁衍,其后世支庶子孙以王父字为池姓,发源于河南东部的陈留地方(现为开封市辖下的一个乡镇)。
另有春秋左传载:晋公以婿池为质于郑,而池之为姓。
原邹宦池氏族谱也有载:先肇自周程伯休父之后,抵汉瑗公官池州,望重中牟循吏,奉命忠征,凯还之日,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遂改程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