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福建池氏

闽清池氏联谱


重修家谱序


    今夫家有谱,犹国有史,所以昭信纪实,重本笃亲,使世世子孙不敢忘所自也。故凡孝子顺孙中,若者缙笏垂绅而贵,若者千仓万箱而富,必书於谱,以示为法。若者读五车而撰文,若者穿七礼而奋武,又书於谱,以传为法。或者有淡功名,敦实行,志超群类,望重乡评,不可谓非一时英杰也,备书於谱,以持风会。且或迁异地,居他方,瓜瓞绵延,分析愈众,未始非百世本支也,又书於谱,以著源流。

    若我祖池 源公,自光州固始随唐王审知入闽,始迁福州东路,继迁梅溪邑南,复迁十五都坂洋,由坂洋而下杭,由下杭而卜新宅,自明迄清,计年几百,人丁茂盛,产业增益。使不书於谱,将数世以还,茫然不知祖考所自出,则支分派衍之际,或相视如秦越焉。故家谱之修於蕃盛之日,诚急;而修於湮远之时者,克不容缓也。

    余因是照旧谱以叙其前,列昭穆以续其后,百世以上百世以下昭然可考,愈久弗忘矣。

    自兹以往,凡我宗人,有志睦族以联子孙者,可不扶植木根、承继奕冀耶。诗曰:“以嗣以续,续古之人”,垂教深矣。尚慎 哉,是所望后贤云。


                   青泉高山
     清乾隆四十五年蒲月吉日十四孙上国桐山 仝修
                   青支中山
注:清乾隆四十五年即公元1780年



重修家谱序


  盖闻立人之道,莫大爱亲;睦族之方,必先修谱。谱也者,原以推吾族所托所、与本支所迁移,非徒举大要、考世次已也。是以往前庄、连江考证前谱。

    使世系弗详,势必流传滋讹,或亲者疏矣,或疏者远矣,或以庶出夺嫡者有之,或以异姓乱宗者有之,安能上辩高曾、下逮孙子?俾世世相传勿替哉。然既创旧谱於前,以联宗支之派;自必重修於后,以笃源本之恩。庶几,祖德宗功不忧湮殁,左昭右穆无虞紊乱。故本朝乾隆四十五年,虽经修辑,因无脉络分明,余急以绘图注释焉。

    故前辈迁於连江者子玉公,迁於侯邑南洋者道畅公、道禄公,迁於四都溪源里者伯和公、伯书公,且或迁於四都林洞,迁於二都大乾,以及迁侯邑桥头、米楼、横坜、修帽、竹柄各地方,皆当载於谱,以见水源木本也。

    夫修谱之法,前所言者,不宜复赘;前所未备者,急宜增入。如山场、墓田、屋宇、衣冠、文物之类,具宜条分缕析,依汇纂集,俾后之人手掀目了。阅斯谱者,庶有所观感而与起矣。

    是为序。

          清道光四年岁在甲申 月 日十七世孙 蛟腾谨识
                         
                       仝叔 
                         
注:清道光四年即公元1824年


重修家谱序


  族谱何为而作也?天地生人,上必有祖宗所创起,下必有子孙所流传。迄乎代远年湮,终忧失落而作也。兹前人既有作矣,后人不为之修,可乎?
  因视此坠绪茫茫,又历多年未缮,乃与乡长辈诸公,鸠商斯举,纲罗散失,俾内外乡男女登明上下代死生,考正汇入谱牒,一无遗忘,然后此心乃释耳。

    且上祖自创基以后,分为天地人三房:天房,麟趾之振振,螽斯之蛰蛰,先开骅骝道路矣。地房,一龙之伯仲,士林翘楚,政绩流声,名闻於世。惟我人房,单身接续者两世。至於如潭公继之,则大启尔宇、长发其祥焉。而六玉公,尤是清初明末之孝子,匾悬於榕垣之明伦堂,与孝锡公之“孝天流钱白鹤厅”,后先齐美也,可知积厚流光。自此子孙瓜绵椒衍,功名鹊起蝉联,不几获报无穷乎。

    今承乏斯任,告厥成功,使后之观阅者了如指掌,亦知前代之本本原原、后人之绳绳继继、墓之累累可考、谱系之凿凿堪凭,不与家之乘、国之史同为百代所珍存耶?

    后更有出类拔萃之伦再出,而重修之益增明,备尤之厚望也。

    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葭月吉日 二十世孙() 谨识
注:中华民国十一年即公元1922年


重修家谱序


  修谱之难,非难於繁盛之日,而难於国家多难、道路梗塞之秋也。

    溯先自高山公以还,凡有修谱,俱有直系之先人参加;而至余,又何敢辞焉。惟念续修之初,有家喻而户志,往返数次,始得其实者;有道路遥远,经已询而未裁答者;有一部份是官徼验,诉讼未息,因乱遗失者。所以修之数年,迄未成功。幸赖叔有荃多方督促於前,叔永辉力助缮写於后。今虽谱牒修明,而余对之仍有惭色。盖经累世修订,而先世源流尚未厘正,则修谱不亦难乎?

  爰照旧谱略加润色,所有原流考订,拟待各地宗支谱牒汇集成书,相会於宗祠之中,共同讨论,付之公决,余也不敢有僭焉。兹取本支有忠孝廉节、可歌可泣之事,为之分别立传直书。俾世世绳守勿失,益坚为善之心,以期光大门闾、延祖泽於无缰也。后之修谱者,其亦有鉴 余之苦衷者乎。

    是为序。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十一月 日  二十一世孙清仙书于杭溪国校 仝叔永辉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