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福建池氏 |
宁化治平高地池氏 |
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高地畲族村
注:宁化治平高地池氏系江西赣南池梦鲤的后裔(裕郎公系下天宝公房),原已联入1997年编修的赣闽粤湘《池氏联修族谱》,因故未合集。现将三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关于宁化县治平畲族乡高地畲族村的介绍转载如下:
高地畲族村地处治平畲族乡西北部,距乡所在地10公里,与江西石城横江镇毗邻。总土地面积13675亩,其中耕地366亩,林地12892亩(毛竹林9600亩,用材林2371亩,经济林22亩)。辖高地、高寨坑、长岌头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176户,836人 ,其中畲族49户,238人,2004年12月被认定为民族村。池、雷、蓝为村民主要姓氏,通用客家话。
村所在地海拔890米,村内最高峰正顶脑海拔1222米。村内有明清古建筑10余座,池氏家庙历史最为久远,已有800余年历史,留有进士牌匾、池家文武灯、池氏族谱等民间文化遗产。
高地毛竹资源丰富,笋竹加工、生产玉扣纸是村民收入主要来源,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3160元。
高地目前通村公路已硬化7公里,尚有3公里沙土路,村所在地未通自来水,60%家庭安装了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30%。村卫生所有医务人员3人,文化室各类书籍、报刊丰富,配有专门管理员1人。
发布日期:2008-3-13
另据“三明客家花灯艺术初探”一文:
池家文武灯(注④:原叫《走阵灯》,又叫《关刀灯》。)亦是流传甚久的家族祭祀灯彩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晚,位于宁化西南与石城、长汀交界的治平乡高地村池家岽自然村池姓子孙必在祖祠前祭祀表演该灯舞。
池家岽,全村八九十户人五百多人,全部池姓。据《柏溪池氏族谱》载:“余姓非赐姓,是得于秦司马公子池,后即以祖字为氏焉。簪缨显贵,代不乏人,秦则有子华为宰相,汉则有池为中牟令,北魏有钟鱼封城门侯,宋有光庭钦点翰林,南宋则有溥公官居广东连州司尹。……自裕郎公始公于赣之宁都鹅鸭塘(注⑤:今江西赣州市七星镇。)徙居闽宁之池家陂,时在太宗开禧元年也(公元1205年)。”开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
据池家岽池仁泽(注⑥:1910年生,老艺人)介绍,福建池家在清代出了一名进士,名润宇(注⑦:《柏溪池氏族谱》载:“池润宇,清乾隆三十八癸巳科进士。”),是他于清乾隆年间从江西赣州七星镇把《走阵灯》这一仪式(灯彩)带入池家岽村的(1736-1796),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江西赣州七星镇《四平池氏系谱》载:“梦鲤,字德化,南宁咸淳甲戌(1274)特奏恩科状元。”又据七星镇池上梗(注⑧:1922年生,老艺人。)介绍,池氏先祖中有一位池状元,名梦鲤,因深得度宗赵禥的宠爱,特赐给他令旗、令箭、关刀、斧头等,池状元为了感恩和炫耀门第,在元宵节闹花灯时,按皇上封赐给他的令旗、令箭、关刀、斧头模样制作成各式花灯。同时,也为了纪念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先祖城门侯池仲鱼的威风和功绩,按古代作战的各种阵式,让池家男丁手执刀、斧花灯进行操练、表演,还规定刀斧等各式花灯必须在大年三十日前扎就绘成,供奉于祖祠厅堂上方,让当了官、发了财和许了愿的池氏子孙烧香礼拜。
以上仪式传人池家岽后,一脉承传,又因该村地僻深山,与外界隔绝而较完整地保留至今,除融入本地特色,如服饰由古代将士打扮渐变为白色对襟上衣、中式裤、红色软腰带、圆口黑布鞋,音乐也由单纯锣鼓伴奏演变融进了当地平稳流畅,优美柔和的民间小调等外,基本保留传承至今,而江西赣州七星镇的《走阵灯》不知啥原因现今已不复存在了。
发布时间:20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