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福建池氏

应天公·中仙池氏


概述

  

中仙,古称尤溪县廿二都中仙境,现为中仙乡中仙村,系乡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村东南的酒瓶峰与西北的旗顶峰隔河对峙,自古誉为“仙人对奕”。弯曲的小河由西向东缓缓穿洋而过,雄伟的太华山为“水口”天然屏障。中仙地处闽中,是本县与永泰、德化的交通要塞。地理坐标为东经118°,北纬25~26°,海拔65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西拥溪口洋,北连小横溪,方圆近50平方公里的一片沃土,是发展农、林、牧的好地方。族人赖此生息繁衍。

吾祖鲤腾公原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约于唐中和年间(公元882886年),携眷随闽王王审知进入福建,为吾族入闽之始祖。腾公传三子:长子晋献居厦门,分支泉州、广东一带;次子晋超居延平,分支龙岩等地;三子晋益居福州侯官,约于公元930年间迁居闽清白鹤汀。益公传旸,旸公传兴业,业公传孝锡号雨钱,其三子文蔼字应天,约于公元1000~1020年间迁居尤溪邹宦。应天公第十一世孙高叟公,约于公元1300年间从邹宦开基渔洋,其三子沂夫公之长子国禄公约于1365年间从渔洋开基廿二都中仙,为吾族在中仙奠基之祖。

国禄公初到中仙,仅在村南●[阝甲]仔兜边筑棚栖身,以租地务农、饲养禽畜维持生计。晚年蒙地师指点,幸得谊父支持,率两子竭尽艰辛,在●兜左侧下筑一木构堂屋,命名“坡兜坊”,坐丁兼未。其地形似“金鸡孵蛋”,又似“眠牛卧地”,为中仙池氏宗族的发祥地。据考评词堂“坡兜坊”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自明嘉靖三十九年以来,因匪乱和文革冲击,几经毁建。直至1980年秋方按原址原向复建现在规模。康熙丁未六年,庆余公新建“拱北坊”,称二祖(1955年供销社征用)。

明代中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吾族历经十五世盛衰起伏,发展缓慢。至十六世孙元钰公还仅生二子:长子积善字庆余;次子积基公迁徙他处未祥。

清初新政,社会安定。自庆余公以后人丁发展如潮涌,便有二“际”、五“泽”、十八“世”、七十二“乃”、三百六“仪”之隆兴气象,令人振奋。续后“延、长、尚、起”诸辈更是蓬勃发展,丁财两旺。目前“尚、起、钟、英、毓、哲、万、载”八代联芳,千秋鼎盛。现吾族人口近4000人,700多户。其中肇君公于1750年间迁居天坪洋,现有33户,171人;永谕公于1900年迁居官洋尾,现有22户,98人。据考查在明嘉靖年间,祖上盛老公迁居仙游县游洋镇青门坑和莆田县忠门镇汉柄一带,现有宗亲700多人未计在内。

吾族世代以耕田营山为业,史上良田、竹木、“山业”遍布邻村各地,拥有数千担田租的富户不少。目前,中仙行政村现有土地面积24305亩,其中毛竹林2200多亩,新造杉松林两万多亩,良田2600亩,年产粮三万余担,村民人均收入达千元。

远近闻名的“六角亭宝塔”、“三层岩”等名胜古迹,较为完整的独具当地民族风格的古住居建筑如上、下寨、兴面坑等,均为族中历代能工巧匠之杰作。其结构样式之奇特,雕工刻术之精细,令世人叹服。如今,“乘改革开放”东风,族人正按集镇规划蓝图,朝“小康”迈步。在28米宽的文明街两旁,高楼林立,铺店并排,人来车往,集贸繁荣。自七十年代以来,中仙先后与永泰、德化通车,东达福州,南去泉、厦,西北连县城。四通八达的交通网,预示着中仙的发展前景,无可估量。

封建时代,文化落后,族人困于无知之苦,然亦有不少立志成才,为民请命之士。祖上出有府州同、县丞。如清代任福宁府教谕的长江公,就敢于替民伸冤,抨击贪官污吏。据传说,当时的官吏只要见到他的“帽子”或旱烟筒就会不寒而栗。近代名扬沈邑的波光公,在民国初年匪乱期间,曾为首组建“民团”,确保一方安宁。在科举制度时代,祖上出有18痒生、蝉联三代秀,曾有县令结匾曰:“父子文魁”、“兄弟文魁”、“重游泮水”。还有遵循祖德的女性教子义方:肖氏宝使妈曾蒙圣旨赐予“节操冰霜”殊荣;瓯大妈受县太斧赐匾“苦节方甘”荣誉。延鈏公带饭行医,人人赞为“带饭仙”。狮头厝肇瑾公为人刚直处事公平,受县斧赞匾“刚柔合德”。

现代颇负盛名的“阿瀛两三(其芝、来荫)”:钟瀛物理学家,誉享海内餐,美籍华人,载入“世界名人录”;两三博学多才,精通世事,为众人所公认。现有大专以上毕业生151人,硕士5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外出工作人员487人,其中任科局长以上的有29人。他们分布在五湖四海,正为中华腾飞而各自尽力。

追溯吾族的繁衍发展史,深明唯读唯耕,克勤克俭乃为立志修身之本;忠厚善良,劳谦谨敕,义方是训,重教为先即能福荫儿孙,瓜瓞绵长。我辈后裔后裔务必承先启后,继往来来,拓长补短,再创辉煌。

名曰“概述”,实则概而不全,述之不透,恭请后贤斧正。

                                                                                                                   公元二○○○年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