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福建池氏

长乐东湖旧池


旧池村志序言

 

    旧池村(原称西池)位于长乐市东北部,东经119°23′-119°59′、北纬25°40′-26°04′。自二世祖文季公由闽清白鹤汀肇迁长乐十三都官列为长乐初祖,约在公元990年至1010年。传晋叔晋辛又肇迁十七都鸿庆山,为南池。传六世,分迁西池(即旧池)。七世公生二男,公为东宗、公为西宗。居次既定,宗次亦明。自闽清迁官峰,凡四迁,历尽艰辛。幸池氏祖先积有阴德,有子孙绵延,宜家耕读,世守祖垅,序昭穆,明尊卑,男耕女织,以启后人。

    又传六世孙泽民,登进士第,理宗朝,出宰广东文昌县尹。现有文昌碑竖立于带山之左,以远流传。

    我村位于官岭顶山脉鸿庆山西部背山,面向笔架山,东与湖滨麦朱隔山相望,西与后团金峰相毗连,南与蔡宅东卓接壤,北与仙富西宅相通,公路穿越其间,前有东湖麦朱湖为灌溉,土地肥沃,更有芦峰山为屏障,古迹新兴,气候宜人,是个旅游胜地。先祖勤奋开拓,以农为本,迄今已传四十世矣,有一千余年。

    相传官岭顶山下古时居住官、刘、杨、林、蔡、曹、董诸姓,唯有官岭顶刘家弄至今古迹尚存。因居住山丘,自然条件差,生活艰难,纷纷肇迁他处谋生,迄今维我池姓,曾经代代努力奋斗,开创为今面貌。旧社会,十年九旱,田园欠收,生活困难。新中国成立后,挖通莲柄港水利,农作物得而丰收,农民生活逐步提高。因祖辈重于佛教,在康熙辛未年创建鸿庆寺,中进大雄宝殿,左观音堂,右官峰胜境。但时代悠久,多次重修。在一九四二年修后,于一九五八年中因历史潮流、破旧立新,毁神像于一旦,已有四十年之久。逢九十年代佛教政策开放,聚乡亲们自愿献资贰佰多万元人民币,在一九九五年秋动工重建鸿庆寺,比前更加雄伟壮观,屹立在官岭顶山下,香火兴旺。这都是族人的辛勤创造,并有立碑为记。

    我村耕地面积达一千五百多亩,其中沙洋面积有九百多亩(包括仑林空地),林园中东至池岭顶、湖滨麦朱交界,西至醒沟、后团交界,南至东皇正蔡宅后张东卓交界,北至湖中沟、西宅、仙富交界。在一九九三年下洋坪上以南新旧池田地划一百五十亩建新村(飞机场拆迁)。

    我祖辈开拓沙洋能耕地,东至白水(即江乾),西至马山边,南至七小姓,北至仙富洋。更有江乾沃界,南至初安,北至青屿与铺洲劈直南边界。由于上祖艰苦开拓基业,致有子孙绵延,迁到赶兜青屿定居,目今已有三百多户,以农渔为主。今建白马王庙三落透后,雄伟壮观。内城区西北部的石燕系,距城区三公里,南与里仁接壤,北与石屏毗邻,里屏公路穿村而过。背靠雄伟秀丽的首石山麓,山青水秀,面对灯火辉煌的闽江马尾,夜色如画。富饶的大地,如慈母的胸怀;清澈的岩泉,似甘甜的乳汁,哺育着这一方的子子孙孙,永世相传。

    迁北岭硋由宦溪一系,位于北峰山脉,背山朝溪,四山环抱,今国道公路通穿而过,改变面貌,目今已有六十多户。古有池剑波解元牌板一面,现已无存。

    迁梅花一系,居住梅城,已有十多户,以捕鱼为生,生活富裕。

    为开拓美好未来,旅居在海外侨胞,分布美国、英国、新加坡、加拿大、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侨胞们,要宜家光大,枝繁叶茂,不惜本源之念。

    新中国成立后,重教育,于一九八六年建一重小学,面积一十五亩,教学楼层,宿舍四层,能纳学生五百多人。侨胞池昌钿献资建教学宿舍,已立碑为论。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我们祖先勇敢地创造了今天的优良传统,而我们子辈用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干来建设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西

 

 

长乐西平旧池村纂修池氏族谱理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