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有没有“池国”


(这本是没头没尾个别人提出的问题,池氏人似乎也“不理会”,今既手头有点资料,难得一见,仅供作“话料”。)

古时主要是西周、春秋究竟有多少封国?电视剧《秦始皇》说约130个,有的说约170个,有的说“说不清楚”。我们有幸的是,04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顾德融、朱顺龙著的《春秋史》(今十三部断代史系列专著之一)“根据《春秋》、《左传》,综合《春秋大事表》、《春秋会要》、《春秋左传注》等书”,按国名、姓氏、受封与迁徙简况、引用出处详细列出了“西周——春秋的封国与国”表,共计“一百四十余国”。由于该表占十一页之多,我只好择个别或重点作“示范”,余一律从简。这一百四十余国是:

鲁;姬姓;初为周公,后为周公子伯禽的封国,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北);《春秋》经、《左传》见,下简称经、传,列初见年,略公号(笔者注:‘《春秋》经’指《春秋》经文、‘《左传》见’指见于《左传》,‘列初见年’指编年体春秋史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计二百四十二年,此期间有某公某年有记载,故只列最先记载的年份,又为省篇幅故省去爵位‘公’字/晋;姬姓;武王子叔虞封唐,子燮父改迁晋水旁,为晋(今山西太原市),后迁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复迁绛即翼(今山西翼城东南),又迁新田,亦名绛,称新绛(今山西侯鸟);隐五年传见(即见于《左传》隐公五年)/齐;姜姓······今山东淄博东临淄镇北······//楚(荆)///郑(奠)/陈(虞)////////邾(邹、邾娄)/小邾(郳、犁)//吴(句吴、攻吴、干)/越(戊)(于越)//郕(盛)///聃(冉)/郜(告)///////////邢(井?)/////虢;姬姓;有东虢、西虢之分。东虢为周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封国(今河南郑州北),西虢为文王弟虢仲(一说虢叔)封国(今陕西宝鸡),东周平王时迁上阳(今河南三门峡),人称北虢,支族仍留原地,称小虢。虢仲另一支(迁今山西平陆南),人称南虢;东虢昭元年经见,西虢隐元年传见,北虢僖五年传见,南虢庄二十六年传见/任(仍)/六(录)/////州;偃姓/州;姜姓/沈;姬姓/沈;在晋境内,不能确其地////黄;羸姓/江;今河南息县西南(见1/////于余丘/芮(内)//纪(已)/胡;今河南息县漯河一带/胡;今安徽阜阳/英氏/邿(寺)//唐杜氏(杜)/徐(左‘余’右‘阝’)/息(左息右阝)///偪阳/宿/密(密须)///////绞(交)/////上鄀/下鄀///须句//滑(费滑)//虞(吴)///郧(左云右阝)////蓼(廖)/蓼(缪)////南燕/郐(桧、会、侩)///钟吾///颛臾///夔(隗、归)///铸(祝)////////樊(阳樊)/////吕;周穆王时所封(今河南南阳西);成七年传见/檀(单)/西不羹/东不羹////钟离/’/荀(见2

上述实共计一百四十四个“封国与国”,应该是够“全”的了(从中又可使我们见到许多今姓氏,文字和地名的‘影子’)。虽然作者注明“实际应大于一百五十四国,但到春秋时有些国家已绝封或被灭。由于国与部族的界限难以确认,加之历来对国名考证看法不一”,“暂以一百四十余国统称(其中不包括所谓四裔建立的国家)”,但无论如何我们见不到“池国”的任何“影子”。作者又认为楚国灭国最多,又列“春秋楚国灭国表”,共计六十多个,很多与上表重复,但也有不少“新冒出来”的,同样见不到“池国”的“影子”。在不见任何史料记载情况下,我们难于认定古有池国,甚至连聚居的氏族部落也未形成,春秋战国及其后池氏人只散居于民间。

我国姓氏有时又据地形、地貌而来,有“江”必有“池”,前人也许只是据此推断或认为古时不少人生活在池边而想象出了“池国”(至于夏、商时期则要简单得多,亦不见有‘池国’问题)。是否如此,仅供参考。

 

                                                                             池上舆 200710

 

注1    古时“江国“,据《辞海》最初位于今河南正阳西南,《百科·中国史》认为在今河南罗山一带,《春秋史》认为在今河南息县西南,其实三者均指同一块地带,后才迁徙至今湖北江陵,今《百家姓》认为江姓起源于江国即今江陵,可能有误。

注2    本文引录的一百四十多国系指西周至春秋时的封国,此前后我们所知的封国不在此限,如赵,周穆王只是封造父于赵城,造父后代一直事从晋,战国初三家分晋才成赵国,又如中山国,春秋时仅称鲜虞,为子姓或姬姓部族而已,进入战国时才成中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