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宗亲-东南区池氏-福建池氏 |
应天公·中仙池氏 |
坡兜坊(中仙池氏宗祠)
——《尤溪文物》第三章 古建筑 之介绍所谓坡兜坊,即中仙池氏宗祠,位于尤溪县中仙乡中仙村之坡兜。始建于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间,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其地形如“金鸡孵蛋”,又似“眠牛卧地”,为中仙池氏宗族的发祥地。祠堂坐南朝北,四周山峦起伏叠翠,门前溪水轻吟小唱,村中“十景”交相辉映,“水口”太华山高耸成屏,东南的酒瓶山与西北的旗顶峰隔河对峙,史有“仙人对奕”之誉 。
池氏族源,可追溯到远古的殷商时期。据《高叟公宗谱·池氏考源》载:“绪姓出自轩辕,池姓黄帝之胄,殷商之后人也。”“汤殷二十三世之裔殷姓,讳民佐周穆王有功,周穆王封民食采于池(渑池),后遂以池为姓。”渑池为池姓的起源之地。《高叟公宗谱·重修族谱续。》著:“粤稽吾祖之先,出自周程,伯修父之后,瑗公官池洲,东征凯还,上嘉其功,以城池赐姓,遂改程为池。久居河南汝宁府固始县。”唐中和年(882—886)间,“王审知为闽王时,七姓随之,池居其一,辅驾辟疆,分镇厦门。”鲤腾公为池氏入闽始祖,曾官晋福建留后王部将、长史参谋、刺史参谋。后其三子晋益移居于福州侯官,唐天成末年(930)转迁闽清白鹤汀。越三世,应天公开基尤溪邹宦,为入尤始祖。宋大德年(1300)间,应天公第十一世孙高叟公迁往渔洋。后约元至正年(1365)间,其长子国禄公从渔洋开基中仙,为中仙池族奠基之祖。有诗云:“鹤群雁阵散分飞,翔集高岗带日晖,瑞霭古枝生万叶,翔麟彩凤恋崔巍。”
《高叟公宗谱·概述》叙:“国禄公初到中仙,仅在村南峡仔兜边筑棚栖身,以租地务农,饲养禽畜维持生计。晚年得地师指点,幸得谊父支持,率两子竭尽艰辛,在峡仔兜左侧下筑一木构堂屋,命名‘坡兜坊’。”经数世之后,池氏后裔将其立为宗祠,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间,祠堂曾几度遭到人为的毁坏,池氏子孙则不遗余力,屡屡重建,方成当今之规模。《高叟公宗谱·历朝记事》有载:“嘉靖三十九年(1560)冬,天下大乱,其祠堂被焚为平地。幸得十六世孙元琏、元科、元钰兄弟三人,仍其旧址坐向,合建六扇七柱,择万历戊午四十六年(1618)正月初六丙寅日丑时上梁”;民国十一年(1922)壬戌十月十七日,卢兴邦部进村烧杀掳掠,焚毁民屋三十余座,坡兜祠堂也未能免于其难,亦毁之一旦。次年,池氏又合族在原址进行整建,坐向依旧,规模则有所扩大,分上下两堂,“正堂高二丈一尺一寸,厅阔一丈七尺一寸,下堂高九尺一寸,门头仔高八尺一寸,阔七尺一寸,择四月初六甲午日卯时上梁”;文革期间,坡兜祠堂又一次大难临头,分别在1966年和1969年间两度遭到“破四旧”的厄运,整祠毁之无余。1980年秋,池氏族众又齐心协力,开始在旧址上重建,经过二十余载不懈的努力,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坡兜祠堂今天的风华。
坡兜祠堂为四合院式建筑,分上下两堂,左右为辅房,呈前低后高之势,层叠而上,巍巍壮观,其建筑面积达570平方米。中轴线上由北至南分别是前埕、下堂、天井、正堂。前埕为月形,筑以矮墙饰之,墙的左侧开有一门亭,坐亥兼壬,纳西来之河水,又送其东流而去;下堂修有书院和月楼,建筑精巧,玲珑雅致;天井置于两堂间,四周有回廊相通,其采天宇之光,照满堂华构,真乃独领风骚也;正堂居于天井之后,两侧有厢房,厅高堂阔,凛然伟岸。整座祠堂依偎于郁郁苍翠的酒瓶山下,尽显其秀雅和端庄。远眺祠堂,雪白的外墙正中书有“池氏宗祠”四个黑色大字,为池族89岁高龄的钟施老人所写。大字两旁配有一副对联“宋代状元裔,秦朝宰相家”。矮墙的门庭柱上也书有一联“入惟尊宗敬祖,出则移孝作忠”,这是池家世代相传的祖训。正堂中央设有一龛台,台上摆着池氏祖宗的牌位,以及烛台、香炉等,氏族的大小活动均在这里举行。龛台上方悬挂着“坡兜坊”三字大匾, 周围有御赐的、府赐的和县赐的许多匾额,如“苦节方甘”、“望隆更老”、“节操冰霜”、“五代同堂”等等,满堂金彩,琳琅满目。正是:“祠向旗峰栖彩凤,堂环仙水起苍龙。”
族谱,是记录一个氏族历史的重要文献。据池氏族人叙述:中仙池氏早在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修有一部宗谱,后遭匪乱被焚毁。至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氏族将各房幸存的家谱收拢到一起,加之长者们的回忆,纂写了第二部族谱称《池氏宗谱》,现仍保存完好。1985年又续修了一部,为第三部宗谱。以往谱牒的主要内容有:序文、条例、大事记、山场记要、宗祠地基平面图,世系等。1998年,中仙池氏应闽清池氏的倡议,着手联修第四部宗谱,即现在的《高叟公宗谱》,叟公宗谱在原谱的基础上新增:池氏考源、概述、池氏分布图及辈分对照表、祖墓址、祖宗画像、世系履历谱等,于2000年春完稿。池氏裔孙飞龙在《高叟公宗谱·旧序》中云:“窃思家与国一理,谱与史一致。史记载土地山川,可以知其历朝政治之得失,国家之兴废。而谱记其祖宗源流,可以知其昭穆之所分,世系之所别。”查考池氏史记,中仙池氏在清代以前,曾在政坛上出过府、州同、府教授、县教谕,县丞等;文坛上有庠生、增生、廪生、例贡生计37名,并有蝉联“三代秀才”、“父子文魁”、“兄弟文魁”之名门。现有大专以上毕业生160多人。其中硕士5人、博士3人、博士后1人。美籍华人(中仙池氏后裔)、核物理学家池钟瀛载入《世界名人录》,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