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w.org 发表于 2023-12-17 16:24:28

浙江台州临海传统村落:临海池氏聚居地善家洋村

临海传统村落:临海池氏聚居地善家洋村

作者:池健
来源:适我居
时间:2019-05-07

传统村落,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临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村落星罗棋布,所承载的文化厚重精深。从2012年至今,临海现存的、保存相对完整的约50个传统村落中,有18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今天,临海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池健带你走进汇溪镇善家洋村。



上善若水,善家洋溢蓝天碧水;山村如诗,村内富含美德佳诗。

此联既概括了汇溪镇善家洋村的生态环境,也道出了当地的民风特点。这个临海、三门、天台三县交汇之村在2016年11月份,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山村位于羊岩山东侧山麓约五公里,北靠国家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东北与仙人桥村相邻,出仙人桥而连三门县城,约三十公里;南隔凤凰山与芝鱼坑、留山接壤;东过上轿岭即为猫狸岭,距汇溪镇镇区镇区约十二公里,至市区三十五公里。村乃临海、天台、三门三县交汇点,俗语云“一泡尿撒到三个县”。有村以来即为长寿之村、垂面之村。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据该村历次修缮的《池氏宗谱》统计,年过八十而逝者,数不胜数。



村庄环境优美,景色秀丽。仙溪环绕,似宝船即将启航。船上及周边古桥、古祠、古殿、古磨、古宅、古木、古农具、古乡道,无不透露出古风、古韵。驻足此地,隔岸山如凤凰栖息,村后有鸡笼状之山顶。龙泉磨影、蛤蟆吞象、稻桶肖岩、七保殿堂、红枫映碧、牧牛晨曲、梯田花海、古祠摇红、老桥流霞等十二景点引人入胜,且一景一诵,一诵一诗。



四季景色,各有不同。四野青峰,常伴轻烟碧水;一溪弦曲,日和白鹭蓝天。春临七彩飞扬,闲花点点;修篁滴翠,绿色山乡。夏到林木葱茏,涧水滚龙;避暑胜地,天然氧吧。秋有鸟雀翱翔,霞流气爽;丰收景象,野果飘香。冬来山舞银蛇,琼枝玉树;土菜摆堂,宅院弥馨。人文古迹,自然风貌,和谐结合,交相辉映。正可谓春夏秋冬山窈窕,曦霞沐浴年年兆。新屋洋、大圳洋、洋洋得意,和谐景、生态景、景景浮辉。



村内居民绝大多数都姓池,尊钦贤公(920——987)为始祖。公曾仕南唐留守,亦为台州池氏始祖。

宋开宝七年(974),宋太祖灭周成帝业,取南唐,公弃官携家避往黄岩竹岭,自号竹岭山人,其居曰避轩。其韬光敛迹,可谓遭时变而不污者矣。

十三世祖可大公,“徙居台城”。二十五世祖世康公,始居寮园(今汇溪镇牌前村寮园自然村)。廿七世祖泽劝公,从“寮园”徙居临邑五都郑家山(今汇溪镇黄支罗村郑家山自然村)。



康熙年间,二十九世祖崇国、崇法公相地,见仙溪之畔“晨烟暮霭,碧嶂苍崖。四面皆山,山山夹水,因而一卜宅于仙人桥,一筑室置产于善家洋(大圳头)”。至今越三百多年,传十三代,千余众。后裔遍播临海、三门、象山等县市。此谓数代迁徙,终得居所也。



池氏素称望族,数千年来世守忠节,家敦诗礼,昭耀人寰。秦朝宰相池子华,开家族之鸿史;宋代状元池梦鲤,誉忠良于汗青。《太平文记》卷四六六引汉应劭《风俗通》记载:“城门失火,祸及池鱼。旧说:‘池仲鱼,人姓字也,居宋城门。城门失火,延及其家,仲鱼烧死。’”话说北魏孝文帝时,公元471年,池氏总代数49世之裔池仲鱼,封授城门侯,而因城里失火,皇上责罪于池仲鱼疏于护城不力,被革职,并诛其九族。以致池姓虽起源历史久远,但至今人口发展不怎么多,就是受其可能是受到此事件的影响。久而久之,后来人们便将池仲鱼家族无故遭受株连之事,说成了如今“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句顺口成语而广为流传。



临海池氏先以德发祥,递经宋元而明而清,子孙蕃盛。积德行善,上善若水,乃祖公之遗风。池从水,“洋”亦从水,“池”小“洋”大,居住地及周边又为仙溪之畔再大的一块平地“田垟”,“垟”与“洋”同音,洋为丰富、盛大之意。



崇法公迁徙此地居后,村名不取池家洋、池家垟或善家池、善家垟,而取名善家洋,即:祖公要求子孙后代广积阴德,多做善事。上善:至善,最完美。若水: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做善事,凡事为公是真,图利为私即假。发乎内心、并无希求而做是真善;口是心非、为达目的而作是假善。

善家洋之村名,将居民姓氏“池”与水,水与善,善与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蕴涵着祖公人道之心境,无穷之智慧。村东与村西有至善和明德两亭,正可谓:善水洋风涵德泽,新村古典毓斯文。



村有童谣广为流传:“善家洋,打米磨磨天亮;睏,睏的水磨楼,啜,啜的乌粉头。”正是前辈人演绎的艰辛创业情怀。村边仙溪曾有水磨九座,方圆十多里的百姓至本村磨粉,故有此童谣。



叫人难以想象的是,上世纪“文革”期间,家家户户仍在做垂面,并卖到周边村落,而没有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据上辈人口传,临海其他垂面工艺多为善家洋人出嫁女儿所授。




早期的商品意识,独有柴片码记数方法,民间洋溢的乡土风俗、俚语典故,别具一格的依山傍水祠堂建筑,七保联建的七保殿,各种农家手工制作技艺,无不诠释了人杰地灵的涵义。祖辈传递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后辈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深入挖掘,妥善保护,使之世代相传,永续利用。



清朝就有私塾揖秀楼,新中国建立后一直是仙人桥乡(公社)中心校所在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民捐钱出力办学,尊师重教尉然成风。 今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村民踏浪前进,一代又一代的乡贤不断涌现,在各地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奋斗,同时也在改变着家乡的小山村。有联为证:山村锦锈,风光无限弘大义;祖训高悬,岁月有情播文明。



————善家洋村诗联精选————

诗三首

李含江

几处飞梁度石矼,清溪隐隐入归艭。

金风缓拂沧桑壁,绿草轻摇斑驳桩。

已抖羽翎留地脉,又拢墙瓦敞天窗。

且开仙路三千里,眺白云中便大江。

郭星明

立志男儿出岭峤,淳风入骨气尤豪。

里洋一带招云鹤,直引诗情寄九皋。

袁志鹏

池氏有樓勝謝樓,數峰揖秀白雲幽。

清音一曲門前繞,自滌塵間幾度愁。

对联四幅

郭星明

积德盈池,奉善留碑,人家绝不一般,况说高风持孝道;

倚山走兔,溯溪跃鲤,物我竟无二致,都寻胜日到芳村。

黄浴宇

水磨有迹,善仁有道,一溪澄澈凤凰麓;

古井无声,岁月无痕,十里氤氲薜荔村。

俞亚东

行善池家有余庆;

成人贤德即呈祥。

唐金梅

对此忘机,洋洋若水;

至今为善,郁郁如林。

本版摄影:李叶红 杨凯

chiw.org 发表于 2023-12-17 20:44:40

https://mp.weixin.qq.com/s/EDIffFl2pV8lR4Anqtbvtg

chiw.org 发表于 2023-12-17 21:18:26

村落档案·善家洋村

来源:Lisa Paleos
时间:2019-03-16名字由来

名字由来



善家洋池氏始祖池太公乐于助人,但年过半百,仍膝下无子。那年在打外教书回家过年,路遇一妇人带三个孩子在坟前痛哭,询问过后方得知,不久前死了丈夫,婆家认为她是丧门星,不让她进门,娘家又离此地太远,她身无分文、走投无路。池太公听后也是伤心不已,于是将自己的银子送了妇人。幸亏太婆体谅丈夫,两人过了一个冰冷的年。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池太婆做了个梦,梦见东方火起,原来是一条火龙腾空而起,继而钻进了自己家。当年十月,池太公家添了个胖男娃娃。回忆起自己在猫狸岭的意外遭遇,池太公深信这个男孩是自己一心向善,上天感动送来的,于是把这个男孩子取名为“池善”。以后池太公更是乐善施人,并把“善”字放在口上,作为家训以示后人。后来池太公活了百十多岁,五世同堂。池氏后人就把村名叫做“善家洋”。

建筑特点



善家洋村整体风貌保持了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现在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尚有四合院5座,三合院2座。其中四合院有三座连片,形成凤状,村民称之为“五凤楼”,完整五凤楼据说有五座院子相连,中间一透稍大,为凤凰主体,两边分别为凤凰两翼。善家洋五凤楼仅为三座相连,现在两透,分别为上透五凤楼和后透五凤楼。其它保存得比较好的尚有外透、古挂楼、七保殿、戴家以及池氏宗祠与普庆堂。

善家洋村建筑都为两层,底层多就地取材,采用山中的条石,故以前村里人建造新屋,做小工的俗称“扛石头”;第二层为青砖,远远看去,富有层次感。四合院分堂前、厢房、畏房间、巉头间、横堂前、倒厅等,计十三间。

房子均采用穿斗式框架结构,由立柱、木架梁枋组成,构架采用榫卯、斗拱,木板构隔,墙多就地采用山中的条石,也有青砖。用材以杉木为主,兼柏木、松木、梓木等,覆以瓦片。屋内扛谷栅、踏木楼板。院子坐北朝南,均为硬山顶、二披檐,牛腿、抱头梁等木构件简练美观,磉子均为素面,门窗式样多变,屋巉头饰以图案,但可惜的是,图案许多地方在文革期间被凿。

村落习俗



村口300多年的大香樟树,记录了善家洋村300多年的发展史。樟树下是善家洋的小庙,每逢过年,村民们都会前来祭拜。小庙的门口还挂着卦象查询表,据说村民在祭拜的时候,会在心中询问神明问题,然后去占卦。

距香樟树一百多米的地方,就是善家洋的文化礼堂。礼堂建于90多年前,期间经过一次大规模地整修。在礼堂旁还树立着一块石碑,名为“善家洋村文化礼堂及凉亭碑记”,上面还附有修建凉亭的赞助名单。其中我们最喜欢的两个词是“上善若水”、“饮水思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家洋的村民们勒石让后人铭记,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做人不能忘本。

传统工艺



自建村以来,善家洋即为长寿之村、垂面之村。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据该村历次修缮的《池氏宗谱》统计,建村至民国二百年间,年过九十去世的有两人,年过七十去世的有近百人。立村以来,家家户户做垂面,并在三门、天台、临海等地叫卖,据上辈人口传,临海其他垂面工艺多为善家洋人出嫁女儿所授。

细如丝,白如玉,这就是善家洋村的手工垂面。村民制作垂面也依然沿用最传统的手工做法。做一碗地道的手工垂面要经历和面、盘面、上面、抻面、出面、开面、晒面、收面等多个工序,每一个工序都考量制作者的经验。晴朗、干燥、微风的日子最适合做垂面,如果是阴天也能做面,但盐要多放一些。见惯了超市里工厂化制作的整齐划一的面条,乍看到手工垂面会觉得有点粗糙,面条顶端因为晾晒的原因可能粗细略有不同,但这正是坚守手工传统的见证。

除垂面外,糟羹也是善家洋村的传统。《临海县志》载:“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事。” 糟羹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常以青菜、肉丝、猪耳朵、猪尾巴、冬笋、香菇、木耳、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芋头等时令蔬菜,切成丁状或末状,在锅里烧熟,加水烧开,再用米粉调水,倒入锅中搅匀,烧成糊状即成。古时,曾用酒糟调入,故称“糟羹”。



chiw.org 发表于 2023-12-17 21:19:32

https://mp.weixin.qq.com/s/pzCvF3s0WHIBjqZNS_LJcw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浙江台州临海传统村落:临海池氏聚居地善家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