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chi 发表于 2023-5-5 18:42:40

池志长在湘、黔、滇、渝、赣、闽六省(市)联谱大会上.....

在湘、黔、滇、渝、赣、闽六省(市)
            联谱大会上的发言
             (2023年5月3日)
湖南浏阳池氏理事会顾问•池志长

尊敬的各位宗亲代表、各位嘉宾:
       现在我受大会委托,作关于记典(字学民)公支系的发展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根据相关族谱记载,学民公先祖荣先公自宋朝年间从山东宦游至赣州,最后落业于江西瑞金峯湧洞,其后裔在此生活了若干代后,其子孙中有学民公又迁至江西广昌县塘坊镇池家桥居住,后遂成望族,其中尤以学民公五子正辉公最为突出,曾官至浙江省承管左布政。
       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的主要为来自学民公下第四代孙池异龙、池异凤公俩兄弟后裔。之前,在他们先父至先公同辈中,还有至化、至广、至凤、至麟、至龙、至珊六人,但由于种种原因,以上人员均已失传或失考。
       关于异龙公(字必隆),生于宋末至元初广昌塘坊池家桥,成人后从军至江西临江府新干县并在此落业(今池家村),因英勇善战,军职一路飙升,官至元朝正二品大都督(池家桥外姓乡民人人皆知),在下有成先(宣)、成凤、成去、成辉、成议五子。
       关于异凤公,生于宋末至元初广昌塘坊池家桥,成人后仿效其兄异龙从军,后因作战勇敢,官至元朝正四品内府指挥,在下有成广、成龙、成计、成辉四子。其中次子成龙公少年才俊为官在外,官至元朝正一品都司判官,卒于任上,被授“皇恩宠锡”匾额,其后不详。另外三子除了长子成广公立足于塘坊枝繁叶茂外,三子成计、四子成辉均失考。
       居住江西临江府新干县“池都”的异龙(字必隆)公后裔,在明、清时期遂呈鼎盛,族人规模达数百户近千人口)。这里曾建有“九厅十八井”的将军“都督府”一座;曾产生过赣江两岸声名遐迩的大造船商“池百万”(真名已失传);曾创造过一年一度春节定期演出的文化奇葩“池氏两台戏”(一文一武);曾创造过为了同外姓打官司取证,竟一夜之间把一整座庙宇搬迁到一公里外复原的“壮举”。迄今族人尚有几十户,仍有山林、山地、良田近万亩。
       该支系因为家族兴旺和人口繁茂,临江府池氏便成为自明、清以来陆续移民至云、贵、川等地池氏的主要源头,该支系自异龙(字必隆)公起至现在已传37世,有人口数万人,分别居住在江西南昌、吉安、新干;云南宣威市;贵州贵阳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铜仁市;重庆秀山县等,名人有池异龙(元朝正二品大都督)、池泗龙(清贵州印江县县令,清贡生)、池再香(气象研究员)、池建林(南昌住建局副局长)、池永贵(1998年考取清华,留美博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讲席教授、长江学者,世界知名科学家)等。
       居住在广昌塘坊池家桥的异凤公后裔,其长子成广公下有七子,分别名为一至七郎。随后元末兵变,其中一至四郎和七郎共五子遇难葬于塘坊,五郎、六郎则结伴外迁福建省建宁县,分别落脚于西乡上查保和西乡苪下桥。其中五郎公下又有六子,分别为福郎、福寿(外迁其后不详)、福元、福庠(外迁其后不详)、福明、福增;六郎公有子一,情况不详。居住在上查保的五郎公后裔,后渐发达遂扩散到福建建阳、建瓯,湖南浏阳文家市镇等地,自异凤公下现繁衍计二十八世,人口上万人。名人有池异凤(元朝正四品内府指挥)、池成龙(元朝正一品都司判官)、池晓红(江西省水利厅处长)等。   
       二、关于本支系三个分支族谱的说明。本支系三个分支族谱分别为:
   一是福建建宁县邵武《里湖池氏族谱》。该谱也叫里湖二修谱,修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在一修谱被盗的情况下重修,后又经五次续修);
   二是湖南浏阳文家市镇《池氏族谱》。该谱修撰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记载了多个支系的世系源流,为研究池氏族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其中学民公支系的史料部分全部来源于《里湖池氏族谱》的记载,基本是该谱的延伸和续修;
   三是江西临江府淦西《钟塘池氏五修族谱》。该谱修于民国1935年,之前一至四修已在解放后的“破四旧”期间被毁。而保存下来该谱却是个“残谱”,只是第二十九世后的部分族人信息记载,之前的一至二十八世人员信息全部被毁。这要感谢江西南昌池建华宗亲的父辈,是他们把这属于他们的支系部分带到了南昌,方始这一宝贵家谱史料得以保存下来,否则,临江府籍池氏可谓文化损失惨重,将无法查考。
       这里我要着重讲一下《浏阳谱》。
   《浏阳谱》为当时学民公支下德寿公后裔、(长至子)千一郎支下明耀公后裔、千七郎支下八郎后裔、千七郎灏公支下曰注公、海如公、淑圣公后裔、千五郎支下元兴公后裔、万一郎支下良玉公后裔等多个支系族人在大桥(今万载县双桥镇)合修而成,因只有浏阳文家市完整保留了孤本,故人称《浏阳族谱》。该族谱有不少族内的国学生都参与修谱工作并亲自作序,撰修中还联系到出自(长至子)千一郎后裔迁居云南楚雄的清翰林院进士池生春帮助作序,充分体现了族人的高度重视和严谨。从整个情况看,该谱造诣水平较高,用词规范准确,其中的许多人员信息都做到了有证可查和详实,不失为一个标准的通天谱样本。特别是通过与贵州池剑平(族内谱学学者)宗亲等连续几次亲临江西广昌塘坊池家桥考证,从当地老百姓迄今仍世代口口相传中,充分印证了湖南浏阳《池氏族谱》与福建邵武《里湖池氏族谱》中的学民公世系和相关人员信息记载高度一致和准确,当地老百姓人人皆知的许多关于池氏族人先祖的动人故事和“英雄壮举”,为我们后代子孙研究弘扬池氏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可以说,当时以正辉公为代表的一批宋朝、元朝池氏才俊,他们心怀大志,献身社稷,用毕生的勤奋实践,为国家的统一和富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本支系文化弘扬书写了丰富的华丽篇章。
       但不得不承认,由于受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在交通、文化信息相对十分闭塞落后的情况下,《浏阳谱》在修撰过程中自然存在较多的瑕疵和差误,这就需要我们后代子孙在进一步考证认定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完善。比如:在学民公上与璋公的对接点上就不一定是“父子”关系,因为《里湖族池氏族谱》中,学民公很明确注明是来自于江西瑞金峯湧洞,上面还有先祖荣先公(待考)。另外还有莹公、金鳌公、学民公是“弟兄”的问题,现在已从厦门地方志中得知,池浴德公的先祖是来源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兆铭公,而兆铭公却是璋公的父亲,这样在时间对接点上莹公与学民公、金鳌公就相差了300年左右,很明显时间差误相大。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修谱中要不要继续承认?怎么对接?承认就意味着继续以误传误,不承认就意味着要推翻先祖们的成果,因为这涉及到族人的千家万户,很显然十分敏感,所以这需要大家共同商讨认定。
       三、关于这次修谱的意义和必要性。
      由于历史原因,学民公支系后裔子孙可谓多灾多难和历尽艰辛,为了生存长期四处流离,以致形式了今天的点多、零散状况,由于过去彼此的信息无法相通,导致各小支系文化传承各自为阵,发展中形不成相应的文化传承系统和优势。现在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彼此间世序混乱,各小分支基本无谱或无记载,因为文化落后,祖先世序脉络和去向一无所知。有的支系世序要么靠口传,要么靠先祖去世后的袱子单记载,这样就导致大量的人员信息丢失和相关世序的断档,因此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如果现在不续修,那么本支系的历史就是一本糊涂帐,连我们的祖先是谁?从哪里来?发展情况如何?这些都一概不知,这样的家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相关传承实际上无多大意义,更不要说会出什么杰出人才。
       所以这次修谱意义十分重大,对促进我们本支系族人的团结进步极为必要。这里要特别感谢池剑平宗亲,这次如果没有他的出色组织和张罗,我们这次联谱根本无从谈起。据我所知,剑平宗亲有文化、站位高,对家族事务十分热心有担当,有这样一个乐于无私奉献的族人,这是我们的荣幸。
       剑平宗亲为了池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经常不辞辛劳深入全国各地考证、查找,可谓呕心沥血、劳苦功高。有时候除了自己花钱做事不说,还要忍受一些族人的不解和一些年轻人的无知冷遇,如果没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早都会甩手不干了。而作为一个已提前退休的党员领导干部,在有吃有穿,生活无忧无虑较为快活的人,要做到这点是多么的不容易!试想,如果人人都不去管,人人都不想去为族人担当做事,那么这样的家族会意味着什么?
       俗话说“水有源头,树有根”,我们今天修谱、联谱,就是要把各支系的族谱资料增添补全,将我们学民公支系族人灿烂的文化和辉煌历史留于后代,让子孙后代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感,把先祖们的创业精神瑰宝代代相传。修谱就是要让我们充分借鉴先人们积累的发展经验,用以指导我们往后的生存与发展,并把其中的文化精髓结合时下环境与时俱进发扬光大。
      作为一名学民公的后裔,我由衷的为这次千年来的相聚感到高兴,也有责任与大家一起把池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最后,为各位家人在百忙之中,充分克服路途遥远等诸多困难,亲自赶来参联谱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各位家人工作顺利,全家健康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池志长在湘、黔、滇、渝、赣、闽六省(市)联谱大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