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5 17:15:09

第四节布衣丞相

一、家国情怀

明万历九年(1581年)池浴德返回嘉禾屿之后,池家就成为岛上声望最隆的家族。地方官员经常登门拜访、请教,池浴德虽然远离政坛,但对于地方上的事务,也总是知无不言,坦诚相告。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池浴德逝世之后,因为长兄池显京早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就移居郡城(今泉州市晋江),时年三十岁的池显方肩负起父亲留下的担子。

明万历末年之后,福建东南沿海的局势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是大航海时代已经进入尾声,葡萄牙、荷兰、西班牙、英国等“红夷”的武装商船频频出现。早期“红夷”的海上贸易的原则基本上是有生意可做时则做生意,无生意可做时则劫掠维持生计;二是隆庆开海时启用的漳州月港淤塞日益严重,许多海上贸易转移到海上进行,贸易方式从海港贸易转为船对船的方式,贸易风险加大,大大小小的亦商亦盗的海上武装集团开始形成;三是许多沿海军政官员已经习惯于从海上贸易攫取利润,形成了官员走私的风气。上述三种状况下形成的“红夷”、海盗集团和官商走私集团三种势力,使得福建东南沿海的局势危机四伏、动荡不安。嘉禾屿地处漳、泉两府交界处的重镇,同安县的咽喉地带,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从明万历末年开始,池显方就以地方乡绅的身份就嘉禾屿一带的防御建言献策。

明代由于指挥中枢远离海防第一线,对海洋的地理、民情不熟悉,在军事布防上经常出现脱离实际的问题。明万历末叶,驻守嘉禾屿的军队除了中左千户所的卫所兵,还有负责海上防务的浯铜游兵、泉标游兵,另有选锋营300名陆兵驻扎在所城内。池显方认为,泉州府同安县的海防要地首推嘉禾屿,次为同安西南海滨的石浔。将陆兵选锋营安置在嘉禾屿,大陆发生山寇骚扰时,选锋营因隔海未能相助,海上发生海警时,又有浯铜、泉标二游兵处置,中左所所城内的选锋营形同虚设,应该移驻石浔。另外,浯铜游兵分为左游、右游两股,负责从泉州围头港到漳州浯屿、镇海一带海域的防务,但二游均驻扎在嘉禾屿,不便防务,应将负责围头港至同安湾的左游分驻刘五店,将负责浯屿、镇海海域防务的右游分驻浯屿。关于如何巩固海防,池显方亦有所见:一为练乡兵。在同安七八百个保中“每保择一善射者,教以射;善铳者,教以铳。民于农隙习射与铳……无事则耕,而以射铳为猎;有事则片纸号召,一保取数人或一人焉,可得数千人之用矣……如坂尾保善飞石、五峰保善药弩以助御敌,虽精兵不是过也。”二为实仓廪。同安人多田少,遇到饥荒之年,富户趁机抬高粮价,官府无粮赈灾,灾民极易铤而走险。官府应建仓储粮,作为救荒之上策(注31)。

明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武装商船突袭厦门湾,形势十分危急。当时的厦门城年久失修,修城成为当务之急。池显方给驻嘉禾屿的福建都督徐一鸣写信,提出全城动员协助修城的几建议:一是所城内外每家出一人,不出人的出石灰一石;二是富有之家每天提供五人的伙食或按五人伙食之价提供伙食费;三是派出官员协同地方士绅督查修城,确保几天内完工。池显方还建议:派多艘快艇夜间突袭、火烧荷兰人的船队(注32)。

关于明天启二年征剿“红夷”的这场战役,厦门岛鸿山寺的石壁上留有一方石刻,上书“天启二年十月二十六等日钦差镇守福建地方等处都督徐一鸣督游击将军赵颇坐营陈天策率三营浙兵把总朱梁王宗兆李知纲等到此攻剿红夷”。至于征剿结果、作战过程,碑文不着一字,地方典籍也语焉不详,数百年来无法理清。池显方在明天启三年二月初写给良师挚友蔡复一的信,对这场战役做了详尽的记载:“去冬红夷深入,鹭门、鼓浪之地皆战场。水则百艟不敌五舰,陆则千兵不敌数十夷。徐总戎三鼓之不前,三枭之亦不前……”至今读来,这段记载仍使人触目惊心:徐一鸣多次击鼓,下令出击,却没有人前进;多次将临阵畏缩的兵将斩首示众,仍旧没有人前进!以致明王朝的百艘战船敌不过“红夷”的5条舰艇,千名士兵打不赢数十个“红夷”。


·鸿山寺石壁明天启二年石刻                  

在写给蔡复一的信中,池显方还剖析了战役失败的两个原因:一是“将卒胡越,手器水火”,说的是参与此次战役的军队来自北方和浙江,不熟悉海战,手中的武器又是类似水火棍这样的原始兵器,毫无战斗力。二是“暮夜取将,白昼攫卒”(注33),说的是将官任命过程中暗箱操作、卖官鬻爵以及平时吃空饷、战前才临时抓丁凑数的现象,概括而言就是武备松弛、吏治腐败,可谓一针见血。

明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福建巡抚南居益和福建总兵谢隆仪驻节嘉禾屿,在厦门海域击败荷兰武装船队,翌年春又率兵出击澎湖,驱走占据澎湖的荷兰武装船队。两次战役期间,池显方均以地方士绅的身份赴军营慰问,参与出谋划策,与谢隆仪、南居益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成为南居益的弟子。

明崇祯元年(1628年)亦盗亦商的海上武装集团头目郑芝龙被明朝廷诏安,成为独霸福建东南沿海的一方枭雄。从这一年开始,池显方改变长期以来积极主动联系进驻嘉禾屿军政官员的惯例,没有理睬郑芝龙。纵观《晃岩集》全书,从明崇祯元年到崇祯十四年(1628至1641年),池显方没有给驻扎在嘉禾屿的最高军事长官郑芝龙写过只字片言。这期间,厦门海域的局势表面上似乎趋于平稳,实际上“红夷”、官府、官军、招安海盗、海盗、商民各方势力纠缠在一起,相互争夺利益,错综复杂的情势下潜藏着众多的危机。明崇祯四年(1631)前后针对福建东南沿海的治理,池显方曾经向福建巡抚熊文灿上书,提出十条对策:一是禁大船:避免大船为海盗所用;二是早发饷:清除军中腐败,改善士兵生活条件;三是选名色:慎选、慎用推荐任职的武官;四是核船器:严格督查,确保官造战船、武器质量;五是制降卒:严密管控受招安的海盗,谨防恶性不改、招来复叛;六是减彭兵:澎湖多驻兵无益;七是劝廉将:将指有任命权、指挥权的高级将领,武臣能不爱钱,三军自不惜死;八是行保甲:落实保甲制度,实行互保连坐;九是严接济:严查、严惩接济海盗行为;十是惩彪干:严惩首恶分子(注34)。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御史张载宁到福建巡察,他在巡察期间提出严保甲、饬群吏即整顿吏治、绝苞苴即杜绝贿赂、核军实即核实军备、消奸萌即清除作奸违法之徒的政纲,显然受到池显方十条对策的影响。张载宁在福建时,多次召见池显方。此时,池显方已经蛰居端山晃岩精舍,或许是对局势丧失信心,或许真的是有病在身,池显方没有去拜见张载宁,只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对时局的深切的担忧。池显方在信中说,朝廷只懂得“加赋重征,敲骨刮髓,饱债师而养懦军,不闻有练精兵以汰冗饷,选良将以实边糈者” ,以福建而言,“贩夷者屡奉明禁矣,今台湾之舟往来如织,两洋之舟出入如风,既不能禁,不如开之,乃减数万之帑金入积年之奸手,非无法乎?”(注35)池显方信中所说的违背朝廷禁令,与台湾的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湾商馆以及东、西洋(指今日本、东南亚一带)做生意,每年数万两收入被“积年之奸手”攫取,所指即为郑芝龙。《通鉴》、《南疆绎史》等典籍称:郑芝龙被招安后,“授游击,累迁至都督,时海盗蜂起,洋舶非郑氏令不行。上至吴淞,下至闽广,富民报水如故,岁入例金千万”(注36)。

池显方学识出众过,才干超群,上司、朋友多有劝其出山者。但池显方不为所动。他引述宋代状元张九成的话,宣称“君子之学,岂志在取一第、效一官而已?饮食起居,皆宰相事业也”(注37)。实际上,明万历之后的朱明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到了崇祯年间更是气息奄奄、苟延残喘,池显方即便出山,也是于事无补,回天无力。池显方的不出山正显示出他的见识过人之处。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07:07

二、装点鹭门

明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池显方与蔡献臣结伴北上和州,探望正在和州任知州的长兄池显京。沿途游览江浙一带的灵隐寺、飞来峰、中泠泉、金山、焦山等名胜。在感叹江浙名胜 “山色之娇嫣,湖光之潋滟,画舫之参差,弦歌之婉转,已荡豁心目”(注38)之余,池显方联想到鹭门即中左所。他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吴越山水之佳,大半为人妆点。只三分山水,得七分刹宇、十分文章,则洞天福地矣。鹭门倘得一好事妆点,则洪济可敌灵隐,玉屏可敌飞来,醴洞可敌中泠,鼓浪可敌金、焦。可惜者海寇多,人心险,孔方之外,他无所知”(注39)。在这封信中,池显方归纳出江浙名胜风景区建设“三分山水得七分刹宇成十分文章”的规律,揭示了明代厦门岛洪济山、玉屏即今虎溪岩与白鹿洞、醴洞即今醉仙岩以及鼓浪屿具备的开发价值,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件关于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的文献。实际上,池显方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热衷于“妆点”鹭门的“好事”之徒。

池显方性喜山水,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除了读书,就是探幽访胜。厦门岛的山山水水,几乎都留有他的足迹;每次登临,都有记游佳作问世。池显方用他的心灵去感受山耸波涌之间的海岛景观,用他奇特的眼光去赞赏当时尚罕有人知的奇石怪岩。他将僻处东南海隅的洪济山、虎溪岩、醴泉岩、鼓浪屿与当年游人如织的吴越佳景相提并论,足见他对这座岛屿的热爱。

·洪济浮日

洪济山,矗立于厦门岛东南部海滨。峭拔耸秀,为岛上诸山之冠。明代山上有方广寺、黯济岩、云顶岩、留云洞等寺庙。山中巨石屹立,有一片瓦、风动石、星石诸胜。山之南石叠成洞,可容数百人,人称和尚石。绝顶有观日台,鸡鸣时遥望,日如火轮从海中跃出,紫涛苍雾蔚为奇观。人称“洪济浮日”,被列为鹭岛八景之首(注40)。池显方之前,丁一中、池浴德、洪朝选等乡贤多有登临,留有石刻多处。池显方有多首吟咏洪济山的诗作,从其中的“潮鸡初唱扶桑红,日观何须登泰岱” 、“九万里风生足下,八千国土在眉间”、“掀天缩地杖头间,一座梵宫辖万山”、 “寺众槌钟迎紫日,渔人踏笠上青天”等佳句来看,洪济山景观与灵隐寺相比,不仅略无逊色,其碧海浮日的雄浑壮阔,即便是灵隐这样的名景也难以望其项背。
http://chiw.org/data/attachment/forum/202008/15/171036z3puc0ry404u0bbl.jpg
·虎溪岩
玉屏山即虎溪岩。以石景称奇。山上遍布巨石,有孤然突兀者,有相依而立者,有上下重叠者,有左右拱卫者,有挤攒列队为小径者,有拔地腾空为洞穴者。虎溪岩秀峭嶙峋,人迹稀至。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冬,池显方寻幽到此,为山上奇观所吸引,在山上修建玉屏寺,作为藏修之所,并以玉屏子为字号。时人林懋时同时在虎溪岩拓石径,扩石洞,摹石像,镌石刻,遂为一福地洞天,被列为鹭岛八景之一(注41)。有大雄阁、棱层洞、夹天径、双鲸石、六通洞、宛在洞、一线天诸景,又有“摹天”、“先露一芽” “天门”、“玉蟾”、“飞鲸”、“飞鳌”、“棱层”、 “虎溪泉”、 “划然长啸”、“凌空一派”、“碧海波澄”等题刻。虎溪岩怪石嶙峋,奇岩万状,远非飞来峰的孤峰独立可比。秣陵将军胡真卿万历末年视师海上,喜爱玉屏山景,在山上建有一亭,名啸风亭(注42)。福建巡抚南居益、《闽书》总纂何乔远曾到玉屏造访池显方,玉屏寺上方岩壁尚保留有南、何二人诗作石刻。

·何乔远玉屏山访池显方诗作石刻                     
醴洞即醴泉洞见本书第三章第三节所载。池显方曾作《题醴泉洞缘册》一诗,为维修寺庙募捐。中泠的“天下第一泉”位于平地,醴泉洞的甘泉却出自高岩之上,其风光自然平常景观可比。倪冻的《醉仙岩记》称:登上醉仙岩,“叠翠并峙,城垣庐舍环抱,足下海潮隐隐有声,兵舟贾艇、旗帜钟鼓之状,或远或近,应接不暇,亦大奇矣。”(注43)池显方所写《游醴泉洞记》则称,登上洞顶岩颠,“银波骤涨,屿与舟皆欲动;熏风乍袭,狮虎二山皆欲鸣。回视四际,碧者溪,绿者亩,碧间青者海,绿间紫者荔”(注44),其景色之瑰丽壮观,耳目无暇应接,语言无法形容。称“醴洞可敌中泠”,完全是实至名归。

至于鼓浪屿,虽然当时尚“养在深闺人不识”,但在池显方的心目中,这座鬼神雕琢的海上仙山突起于万顷碧波之中,其氛围、规模、气势、造型,应该是江心小岛金山、焦山所无法比拟的。

明天启三年(1623年)十月,池显方陪同福建巡抚南居益、福建总兵谢隆仪游览鼓浪屿,南居益被鼓浪屿的神奇景观所吸引,作五律二首,题为《鼓浪屿石岩礼佛同谢寤云、池直夫》,题中谢寤云即谢隆仪,池直夫即池显方,全诗如下:

须弥藏世界,大块得浮邱。岩际悬龙窟,寰中构蜃楼。野人惊问客,此地只邻鸥。归路应无路,十洲第几洲?   一水分烟峤,沙舟客共登。崇岩参佛古,仄径蹑云层。遂作凭虚观,因逢彼岸僧。何能抛绂冕,长此觅三乘?天启癸亥冬日关中南居益书(注45)

池显方以题为《陪南思受谢简之登鼓浪屿和中丞韵》的两首五律作答,题中南思受即南居益,谢简之即谢寤云亦既谢隆仪,南居益时任福建巡抚,故称中丞。全诗如下:

残石伐将尽,惟余一古邱。烟开生远岫,潮至乱平畴。去岁如遭虎(曾被红夷烧屋),今年再狎鸥。全凭藩屏力,吾得卧沧洲。    虽小亦门户,如何不一登?新城盘曲折,古寺俯棱层。易服瞒村老,寻香妒野僧。渡澎诸战舰,帆展候风乘(注46)。

南居益和池显方的诗是迄今为止存世的最早的关于鼓浪屿的唱和诗。池显方在和南居益的诗中开篇就大声疾呼:“残石伐将尽,惟余一古邱。”此时,池显方已经关注到鼓浪屿岩石景观遭到破坏的问题了。

伐石即采石。鼓浪屿遭受采石之痛,已有相当时日了。

·南居益鼓浪屿礼佛诗石刻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经营福建沿海防务时,秉承朱元璋关于“弃海守陆”的旨意,强行将包括鼓浪屿在内的近海岛屿上的居民迁入内地。在此后长达八十余年的岁月中,鼓浪屿成为无人管理的空岛、荒岛,成为海盗出没的场所。明成化六年(1470年),朝廷重新允许百姓定居鼓浪屿。但历史上的鼓浪屿,除了今名为田尾、三丘田、内厝澳等地有少得可怜的零星地块可供耕作之外,到处都是石头。鼓浪屿的石头大都是花岗岩,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好的价钱。于是,鼓浪屿成为人尽可伐的采石场。这就是池显方在前述家书中所深恶痛绝的“孔方之外,他无所知”的陋习表现之一。池显方做了一首五言古风,题为《鼓浪屿》,对岛上的采石行为将进行口诛笔伐。

诗的全文如下:

连天荡溟渤,小峦独突忽。古树夹寒烟,与波相出没。不是鬼神刓,如何巧剞劂?一日凿一卷,十日成一窟。造砌及修碑,尽在此中伐。至今数百年,剥尽无肌骨。白石有何辜,频遭黔黥罚?太行避愚公,痴山犹不杌。混沌七日死,疆山犹不殁。莫是愧世人,舍身任尔刖;莫是惭无用,欲入于宫阙?须弥与昆仑,劫火一时竭(注47)。

翻译成现代文,大意是:鼓浪屿兀然独立在海天相连的茫茫大海之中。古树云雾在波光涛影中忽隐忽现。不是神仙的天工鬼斧,怎么能雕镂出如此奇巧的造型?可恨的是多少人每天在这里凿石,数天内就凿出一个大窟窿。几百年来,建造房屋和修造石碑,都是在这里采的石头,好像把人的肌骨剥尽一样。洁白的石头是无辜的,为什么频频遭受这样的酷刑?太行山还懂得避让挖山不止的愚公,痴心的鼓浪屿却不懂得躲避;混沌被挖凿七天就死了,倔强的鼓浪屿被凿多年却还未丧命。莫非是要舍弃自身任人宰割,让世人自感羞愧;或是为了自己的不能物尽其用而惭愧,想成为建筑材料进入宫殿房屋呢?什么时候这里成为宗教修炼的场所,这种劫难才会消失啊。

池显方在这首古风中运用描写、想象、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发生在鼓浪屿的采石行为建议严厉的谴责。他提出的制止在鼓浪屿采石的办法是让鼓浪屿成为“须弥与昆仑”即宗教修炼的场所,与前述家书“三分山水,七分刹宇,十分文章”的景区开发的设想是遥相呼应的。

池显方是呼吁保护鼓浪屿景观的第一人。可惜的是,池显方在大明王朝气数将尽时发出的呼吁很快就消失在持续数十年的战火之中。池显方之后百余年的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出版的《泉州府志》卷之八《山川三》仍记载:“鼓浪屿在嘉禾屿……漳、泉用石多采于此,今浮石渐尽”(注48)。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鼓浪屿工部局根据《厦门鼓浪屿公共地界规例》制定并实施《鼓浪屿工部局律例》。《鼓浪屿工部局律例》专门设立一个条文:禁止在鼓浪屿开采名胜石。之后,似乎再不曾发现关于在鼓浪屿采石的记载。鼓浪屿的采石终于被制止。此时,距池显方发出保护鼓浪屿石头景观的呼吁已经有二百八十年。

除了洪济山、虎溪岩、醴泉洞和鼓浪屿,池显方还关注到嘉禾屿的金榜山、普照寺(今南普陀寺)、白鹿洞、万石岩、万寿岩等诸多景区,岛外的北辰山十二龙潭、夕阳山、大轮山、苎溪扶摇山、龙鹫岩等名胜也是他关注的重点。池显方为这些名胜创作的诗歌,成为弥足珍贵的历史积淀,至今仍闪耀着文化的光芒。

池显方对于山水的眷恋,不仅仅限于家乡鹭岛,就连秘藏于深山老林之间的泰宁诸岩和上清溪,也留下池显方的足迹和诗篇。池显方在《上清溪记》一文中披露:晚明漂流上清溪的,只有当地二三人,池显方则为外地游客漂流上清溪的第二人。他在遍游泰宁诸景之后,饱蘸激情地赞美道:“杉阳山水甲闽西,堪鼎九曲与支提。”(注49) 杉阳为泰宁的别称,九曲与支提即当时的著名风景区武夷山和宁德支提山。今天的泰宁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五A级风景区,池显方四百年之前的赞美成为现实。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07:49

注释:
1.池浴德后复娶侍妾黄氏,万历三十二年、四十年(1604、1612年)先后生育三子显章、四子显广,显广出生时,池浴德已是74岁高龄。见(明)池显方撰:《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0页。
2.(明)池显方撰:《上母林太孺人六十序》,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54页。
3.(明)池显方撰:《重兴白礁慈济宫缘序》,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82页。
4.(明)池显方撰:《蔡劲夫转晋辖寄予大士药物赋答》,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8页。
5.(明)池显方撰:致《林观增》,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51页。
6.(明)池显方撰:致《周明伯》,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59页。
7.(明)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67页。
8.《同安县志·古迹附塚墓》(清)吴棠主修《嘉庆同安县志》,民国八年重印本卷之十二第28页。
9.(明)池显方撰:致《蒋中黄》,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37页。
10.(明)池显方撰:《先妣慈惠林太孺人行状》,(明)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402页。
11.(明)池显方撰:《告侄蕖文》,(明)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93页。
12.(明)蔡献臣撰:《池直夫内弟像赞》,蔡献臣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清白堂稿(上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289页。
13.(明)池显方撰:《致蔡体国》,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414页。
14.(明)池显方撰:《呈南思受中丞》,(明)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0、31页。
15.(明)池显方撰:《茌平道中即事》,(明)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8、39页)。
16.(明)池显方撰:《晃园记》,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50页。
17.(明)池显方撰:《先妣慈惠林太孺人行状》,(明)池显方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403页。
18.本目引文未注明出处者均引自(明)池显方撰:《大同赋》,《四库全书·史部·福建通志》卷之七十五《艺文》第11至15页。
19.(明)蔡献臣撰:《池致夫<迈征堂诗义>》,蔡献臣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清白堂稿(上)》第160页(明)蔡献臣撰:《池致夫<迈征堂诗义>》,蔡献臣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清白堂稿(上)》第160页。
20.明天启四年(1624年)赴应天试结识谭友夏,年底有信至谭,称“去岁游南,名《南参集》,差可观,敬寄览”。
21.(明)曹荃撰:《<晃岩集>序》),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卷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页。
22.(明)池显方撰:《寄黄可远》,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1页。
23.(明)池显方撰:《大司空南思受赞》,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58页。
24.(明)池显方撰:《致谭友夏》,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42页。
25.(明)池显方撰:《张绍和序予诗寄谢》,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50页。
26.(明)池显方撰:《陈止止先师传》,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91页。
27.(明)池显方撰:《何稚孝访予玉屏山》,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10页。
28.(明)池显方撰:《<说书>自序》,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62页。
29.(明)曹荃撰:《<晃岩集>序》),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卷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页。
30.(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三《列传六·文学》,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421页。
31.(明)池显方撰:《致阙褐公》,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54、455页。
32.(明)池显方撰:《致徐总戎》,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19页。
33.(明)池显方撰:《致阙褐公》,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12页。
34.(明)池显方撰:《致熊中丞》,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6至408页。中丞为巡抚之雅称,非指同安县令熊汝霖。
35.(明)池显方撰:《致张载宁》,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56页。
36.(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六《旧事志》,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529页。
37.(明)池显方撰:《致周明伯》,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59页。
38.(明)池显方撰:《南程(上)》,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18页。
39.(明)池显方撰:《家信》,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58页。
40.(清)杨国春、薛起凤、黄名香同辑纂,江林宣、李熙泰整理:《鹭江志(整理本)》,鹭江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24页。
41.(清)杨国春、薛起凤、黄名香同辑纂,江林宣、李熙泰整理:《鹭江志(整理本)》,鹭江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132页。
42.(明)池显方撰:《啸风亭记》,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32页
43.(明)倪冻撰:《醉仙岩记》,(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九《艺文略》,鹭江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245页。
44.(明)池显方撰:《游醴泉洞记》,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34页。
45.见鼓浪屿摩崖石刻。清乾隆版《泉州府志》、清道光版《厦门志》标题为《鼓浪屿》,无落款,作者为丁一忠,均误。
46.(明)池显方撰:《陪南思受谢简之登鼓浪屿和中丞韵》,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99页。
47.(明)池显方撰:《鼓浪屿》,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2页。
48.(清)怀荫布总裁:《泉州府志》卷之八《山川三》,泉州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4年影印本第34页。
49.(明)池显方撰:《上清溪记》、《入上清溪》,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48、86页。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31:15

第五章一门贤良



第一节池浴沂


池浴沂是池杨的三子,字士洁,号三洲,又号鹭洲。生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自小聪颖好学,天分极高。十五六岁时就随兄长池浴德到漳州开元寺萧见心门下求学,所做功课大受赞赏,但就是临考往往不利。明隆庆四年(1570年)池杨病重卧床,弥留之际嘱托道:“吾长子守分讷讷,不累吾以放纵之祸。次子守官谨饬,不累吾以贪污之名。唯三子读书未就,速当着力耳!”(注1)意思是老大不善言辞,但安分守己,不会使父亲粘上放纵子弟的恶名,老二居官谨慎清廉,不会使父亲粘上贪污腐败的罪名。唯独老三读书尚未读出个前程来,应当抓紧努力。
或许是池杨的临终嘱咐激发了池浴沂的潜力。池浴沂遵制守孝三年之后参加省督学举行的选拔考试,夺得第三名,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但是,命运仿佛故意在和池浴沂开玩笑,正当大家以为池浴沂考中举人应该很有把握之时,池浴沂却连续三届在乡试中落榜。但在乡试中落榜的池浴沂却又在京都国子监的选拔中表现得中规中矩,成为和举人级别大致相仿的国子监生员监生,俗称太学生。在国子监中,池浴沂的才华得到众人的肯定,纷纷为他乡试落榜感到惋惜。
按照明初规矩,成为太学生后,可以参加科考,也可以肄业后安排县丞、主簿、教谕之类的官职或在京各部的办事官员。后来制度渐渐松弛,熬到一定的年月,就可以安排个小官了。但是,池浴沂并不甘心这样的安排,他说:大丈夫不能扬眉吐气做事,只能埋头授书,或者为了五斗米折腰,听人使唤,为长官大吏奔走,有什么意思呢?与其和上千人在这里混一个小功名,倒不如回乡教授自己的子弟。
池浴沂回到中左所后,把先前考取科举功名的豪情壮志全部藏匿于心,与同邑周爱日(即周家椿,爱日为其号)、叶传野、李懋观等人结成师友之交,或切磋课艺,或诗赋唱和。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妻弟李懋观考中举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池浴沂之次子池显衮考中举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周爱日考中举人并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考中进士。之后,叶传野以明经成为贡生,池浴沂之长子池显兑、三子池显漠先后成为县学庠生,池浴沂依旧不动声色,泰然处之。五十之后,性格更加豪爽、豁达。尽管造化无常,四个儿子中的举人及两个庠生接连离世,使其饱受晚年丧子之苦楚,池浴沂还是旷达依旧。平时不妄取人一毫,不妄加人一语。在乡里威望极高,邻里间有是非曲直需要调解,池浴沂三言两语即可云消雾散。时时以行善积德为念,不忘恤苦济贫。家里有亲属来访,池浴沂总担心其有难言之苦衷,必主动询问其甘苦,若有不给,便给予救助,无少吝啬。他十分体谅租税的农户,遇有天灾人祸,或拖延交租时间,或减免租税数量,从不强取豪夺。
池浴沂年近九十之时,依旧双目炯炯,精神健硕。县学庠生将其行状作文通过县衙上报福建督学,经福建督学批准,颁发文告,聘请池浴沂担任乡宾礼。乡宾礼没有实际事务,只须在地方的重大祭奠活动中作为嘉宾出席,是县衙颁发给地方士绅的最高的荣誉头衔。但池浴沂竟然以出任该职动辄须作揖行拜、十分拘谨为由矢口回绝。县令为了表达对池浴沂的尊重,送给他一方堂匾,上刻“熙朝人瑞”四个大字。
池浴沂先娶吴氏,生有一女,后娶兑山李懋观之姐,生有四男一女,长子、次子、三子均在池浴沂之前逝世。
池浴沂逝世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十四日。逝世前一日精神尚旺,于家中治春酒宴请亲朋。翌日早晨欲食粥,粥端来之时人已亡故。享年93岁。逝世时膝下有四子显胤,孙男十一人、孙女九人,曾孙男十五人、曾孙女十六人(注2)。
池浴沂逝世后与其父池杨一起葬在嘉禾屿阳台山。明末清初嘉禾屿翻成战场,其后人不知所终(注3)。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33:28

第二节池浴云


池浴云,字仕卿,号龙洲。中左所人。池彬之子,池浴德的堂弟,出生时间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前后。幼年时期母亲江氏便逝世,待继母李氏至孝,待异母弟至亲,人称从小知书识礼。池杨对弟弟的儿子视同己出,和池浴德、池浴沂一同上学授书。池浴德十分喜爱这个堂弟,经常出些作文题让他练习,发现池浴云十分聪颖,作文经常有奇思异想。十六七岁时,池浴德将这个堂弟带到漳州开元寺师从萧见心,攻读经书。二十一成为县学生员。当时池浴德已经联捷中式,池浴云被视为池家后起之秀,才华过人,名气日盛。
旧时科举考试成败与否受阅卷试官影响很大,固有“不愿文章中天下,但求文章中试官”之说。池浴云的文章尽管备受众人赞赏,但却未能进入试官法眼,第一次参加乡试便无功而返。
池浴云并不介意,他对周围的朋友说:“匡衡经明于不第,宁越道尊于匪懈。吾知何以取之也。”意思是,汉代名士匡衡因为没能考上反而精通经书,古代的宁越因为十五年不懈的努力成为诸侯之师。我知道该怎样做了。
乡试落榜之后,池浴云在五老山中修建一座精舍,作为读书之处。当时的五老峰地处嘉禾屿南部海滨的僻远之处,人迹罕至,池浴云深居简出,毫无介意。
不久,继母李氏逝世,池浴云请了一位姓李的地理师为继母择地下葬。下葬时飞来两只白鹤,落在坟墓旁。乡邻说这是池浴云的孝顺感动上苍的缘故。池浴云则认为是地理师所选地穴为佳地所致。不久之后,听说为池浴云择地的那位地理师因为受诬告被逮捕入狱。池浴云想去为其伸冤,但当时妻子冯氏有病在身,家中不能无人照顾,这使池浴云十分为难。他说:“李君是我的好朋友,坐视他无辜被害而不能为其洗白,真是愧对贯高、栾布之类的义士啊!”妻子冯氏知晓丈夫的为人志向,对他说:我的病已经快好了,你尽管去救李君,不要挂念。得到妻子的支持,池浴云赶到县衙,为李姓地理师申辩,把他从监牢里救了出来。
池浴云在五老山精舍期间,堂兄池浴德就职于北京吏部,池浴云经常把自己的制义寄到北京,请教于池浴德。池浴德将其制义转请同僚审阅,多有好评。三年间,池浴云多次参加测试,均名列前茅。但乡试开始时,却因为名额所限,被挡在考场之外,连评卷官员阮司理都为他感到可惜。从省城回到家中后,池浴云更加奋发,发誓读遍天下可读之书。他到建州书市买来数千卷书籍,身不离精舍,刻苦攻读。尝作诗吟道:“酿成白酒缘留客,散尽黄金为买书”,又吟:“谁同莫逆溪山月,幸甚无能诗酒棋”。

·五老峰下“龙洲卧岗”石刻
不幸的是,池浴云未能等到再展宏愿, 便被一场大病夺去生命,时年仅三十四岁。
池浴云生前能够一次购书数千卷,足见其财力雄厚,应该是继承了祖父池杨经商的世业。但逝世后身无长物,只留下三个年幼的孩子和一屋子的书。堂兄池浴德当时正在京城任职,闻知噩耗,寄回百两银子供举办后事(注4)。
池浴云的妻子冯氏三十出头便守寡持家,靠纺纱织布供养孩子,其中两个成为县学生员。冯氏逝世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秋,乡人在五老山池浴云精舍附近山石上镌刻“龙洲卧岗” ,以纪念池浴云(注5)。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35:58

第三节池显京


池显京,字致夫,为池浴德长子。明隆庆元年(1567年)出生在浙江遂昌县县衙。遂昌县是池浴德仕途起步之处,也是池浴德形成清正贤能执政风格的发祥地。池显京在遂昌度过了人之初最早的几个年头。虽仍处懵懂无知之阶段,但耳濡目染的熏陶浸淫必定会对其人生理念产生无形的影响。明万历九年(1581年),池浴德弃官返乡,此时的池显京14岁,正当读书明理的年龄。池浴德的亲自调教,成为奠定池显京人生志向的决定性因素。池显京名号为念苍,即挂念天下苍生之意,显然寄托了父辈的殷切期望,抑或表达了池显京的人生追求。
池显京不是那种自小聪明颖慧的少年天才。池浴德对他的督责是相当严格的。据池显方的生母林氏回忆:池显京七八岁的时候,她每天早晨鸡叫时起来生火做饭,就要把池显京叫醒,让他起床读书,即便是下雪天也不例外(注6)。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池显京已经24岁,但科举一途似乎尚未开窍。抑或池浴德觉得进士父亲未必可以教出进士儿子,恰好池显京考入泉州府学诸生,遂命池显京迁居郡城泉州,以便就近攻读。
古人云:文章憎命达。池显京在泉州府学的历次考试中都表现甚佳,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其弟池显方到泉州求学,所做制义均由池显京批改,但池显京的科举道路就是走得磕磕绊绊。连续四五届乡试均铩羽而归。有人说,池显京的文章风格正而厚,适合参加北方即顺天府的考试。
按例,池显京这样的家庭出身经测试合格,可以在当地县学、府学或京兆(顺天府)、南都(应天府)参加乡试。久困诸生的池显京也觉得应该到顺天府试一试。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池显京和同样屡试不售的诸生史世声结伴北上,参加顺天府乡试,果然双双中举。这一年,池显京42岁。
明万历三十八、四十一、四十四年(1610、1613、1616年),池显京连续参加三届会试,均名落孙山。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又因为守制(父亲池浴德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冬逝世)未能参加会试。
明天启二年(1622年),已经55岁的池显京再次参加会试,仍旧榜上无名。但依照多次参加会试未被录取者可酌情授予州、县职官的通例,池显京被授予和州知州一职。此时,距他考中举人已有13年之久了。
和州即今马鞍山市和县,古称历阳,与明朝南都南京仅有一江之隔,素称丰腴之地。旧时地方税赋实行长官承包制,一地所征收税赋,除去上解额定部分和征收费用,就是地方官的红利。丰腴之地百姓相对富足,税赋征收难度较小,有利于地方官节外生枝,加派税收,从而中饱私囊。和州设有牛税,不知始于何时、何人。依照常理,牛为农家重要畜力,从保障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设牛税是极不适宜的。当然,牛的交易是必须收税的,但那属于牙税,不是牛税。和州的牛税总量不多,一年大约上千两银子,但有了这个税种,就有了加摊加派的借口,一旦牛主人有什么闪失,遇到恶吏做局,难免损失惨重,甚至倾家荡产。
池显京上任之后,最先听到的便是关于牛税的抱怨。稍加了解,池显京便宣布革除这一税收(注7)。
革除牛税有利于百姓,但却得罪了先前收牛税的官员,得罪了从牛税中得到好处的胥吏。当时正值阉党魏忠贤的爪牙崔呈秀巡按扬州一带,有人便到崔呈秀面前诬告池显京。崔呈秀巡按扬州,最喜有人向他告密。霍邱县知县郑延祚是个贪官,本来要被罢官的,郑延祚送了一千两银子给崔呈秀,便安然无事。郑延祚看到钱能通神,又送了一千两银子给崔呈秀,竟然得到推荐。池显京当然知道崔呈秀的为人,当然知道只要花些钱财,便可除祸消灾。但池显京这样的正人君子没有卑躬屈膝、夤夜出动的劣习,而是不为所动,泰然处之。不久,被崔呈秀弹劾,罢职而归(注8)。
池显京在和州前后三年,实际上只呆了一年多。他的革除牛税的措施并没有保持下去。直至清末,和州仍然在征收“牛驴猪羊”之税(注9)。池显京在和州留下的记载是“泉州举人,善擘窠书,今梁山石壁有天门二字”(注10)。
·和州(今和县)梁山石壁“天门”石刻残迹
按照规定,池显京被崔呈秀弹劾罢官之后,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复出的机会。明崇祯元年(1628年),池显京参加被罢官三年之后的第一次会考,因为赴考途中遇到强盗,心绪全被打乱,两兄弟双双落榜。但池显京在会考之后被重新启用,出任湖州通判。
明崇祯皇帝登基,确有一番抱负,想要实现大明重兴。但一个王朝到了末年,总是内外交困,危机重重。明崇祯初年,北边的金国已经十分强盛,对明王朝构成巨大的威胁。明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岁入登记数字三百二三十万两,实际收只有二百万两,岁出却达到五百余万辆,其中军饷达到三百五十四万两。即便在这种状况下,军队还因为待遇、军饷等问题,发生过几次哗变。廷议甚至发出“关门昔防敌,今且防兵”的哀叹。朝廷开支庞大,只得向百姓征收加派,征收官员趁机上下其手,大饱私囊。民间困苦不堪,民力已竭,再加上旱涝灾伤,往往酿成民变。崇祯皇帝急于求治,明罚敕法,对小臣至大臣使用重典(注11)。但面对积重难返、疮痍遍地的局势,只能用“尽人事,听天命”来作为精神安慰了。
池显京就是在上述背景下到湖州任通判的。湖州号称富庶之乡,历来就是明王朝的税饷重地。池显京一上任,就接了个差使,督送饷银到京都。湖州到京都以走京杭大运河为主。从湖州西出太湖,至苏州进入大运河,沿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六省、市十几个城市,抵达京都通州,全程三千余里,其间可行船之水道约二千里,陆路约千余里。其时魏忠贤阉党刚刚被全部处死,宁远发生兵变,浙江水灾海溢,陕西流民造反,到处人心惶惶,惊恐不安。池显京行事风格一贯小心谨慎,此时更是丝毫不敢大意,一路上迟出早歇,走走停停,生怕发生意外。好不容易将饷银护送到京都,这才松了一口气。吏部以池显京督送饷银有功,晋升为怀庆府(今河南省焦作市、济源市和新乡市原阳县一带)同知。池显京刚到怀庆府,一纸公文下来:指池显京督送饷银延期到达,被解除官职。
明崇祯三年(1630年),池显京返乡途中因发生眼疾,羁旅建州(今建瓯市)。明崇祯四年(1631年),姐夫蔡献臣作诗招其返乡。诗曰:
   
官休谁先后,行年与我齐。长才惜未展,彭泽已云迟。
但愁宦囊薄,入外室谪时。况复异乡县,一杯难共持。
不如还故庐,荒径借撑支。一经诒孙子,同气足怡怡。
画诗老益工,乐此勿为疲(注12)。

从蔡献臣的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池显京心有不甘,似乎还存有复出的期待,因此待在建州,不愿返乡。此时的池显京已经64岁。蔡献臣提醒他复出已经太迟了。不如回家耕种、教孙、吟诗、作画。池显京最终听从蔡献臣的建议,离开建州返回泉州定居。池显京休官后经济状况是不容乐观的。地方典籍称其“三任皆腴地,而袖风载月以归”(注13)。大概是一生经历所致,晚年喜欢禅学。
明崇祯五年(1632年)四月十一日,池显京在泉州寓所病逝(注14),归葬嘉禾屿官兜岩后山(今梧村街道官都里一带)(注15)。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36:24

注释:
1.厦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厦门市文化局主编:《厦门碑志汇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86页。
2.(明)蔡献臣撰:《太学生池三洲翁暨配李孺人墓志铭》,蔡献臣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清白堂稿(下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758页。
3.参见(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三《列传五·义行》,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413页。
4.清道光版《厦门志》称池浴云“崇祯十一年(1638年)应岁贡”,有误。
5.(明)池显方撰:《文学池仕卿偕配冯氏合葬志铭(代父)》,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94页;参见(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三《列传五·义行》,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413页。
6.(明)池显方撰:《先妣慈惠林太孺人行状》,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2页。
7.(明)池显方撰:《告伯兄致夫文》,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90页.
8.参见张廷玉等编纂:《明史》卷三百六 《列传》第一百九十四《崔呈秀》。
9.(清)朱大绅修、高照纂:《光绪直隶和州志》卷七《食货志田赋》第20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0.(清)朱大绅修、高照纂:《光绪直隶和州志》卷十一《职官志·表》第45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1.参见(清)谷应泰著:《明史纪事本末》卷之七十二《崇祯治乱》,第1173至1179页。
12.(明)蔡献臣撰:《池致夫侨寓建州寄此招之(辛未)》,蔡献臣撰、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清白堂稿(下册)》,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版第522页。
13.(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二《列传一·宦绩》,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69页。
14.(明)池显方撰:《告伯兄致夫文》,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90页。
15.(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二《分域略二·》,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54页。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38:21

第六章    联声同气



第一节傅家双杰


嘉禾屿中左所(今湖里区台湾街一带)傅姓是中左所池姓的姻亲,也是嘉禾屿的望族。两个家族在嘉禾屿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从经营粮食、引导子弟走科举道路开始改变家族的命运。两个家族的处世哲学也有相通之处,都重视行善积德,都强调清白做人。两个家族在嘉禾屿联声同气,共同谱写了晚明嘉禾屿一段值得追忆的华章。
傅镇是傅家卜居中左所的第二代传人傅珙(参见本书第三章)的长子,字国鼎,号近山。明嘉靖七年(1528年)举人、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一职,随即升南京御史、广东道御史。任御史期间,以直言刚正著称。嘉靖皇帝因为宠幸道士多次出访道教山陵,傅镇上疏劝阻。朝廷外派总管太监潘真挟私乱政,残害军士,被傅镇弹劾,将其逮捕治罪。山西总督樊继祖虚报战功,未曾开战却谎称斩首五百余级,被傅镇上疏揭发并奉旨勘问,查实后将其撤职。武定侯郭勋因罪下狱,锦衣卫孙刚受贿,为郭勋开脱罪名。傅镇奉旨复审,查明郭勋原先下狱罪名不实,不应治罪,但贿赂孙刚,两人犯有交私罪。以上各案,所涉均为达官贵人,傅镇风裁凛凛,秉公办事,毫无畏惧,贵戚、豪强风闻傅镇,无不敛手,时称傅镇为“傅虎”。当时奸相严嵩执政,为所欲为,曾令傅镇罢黜一名观察使, 傅镇认为其人并无过错,拒不服从,权倾一时的严嵩也无可奈其何。傅镇为官以清廉爱民著称。任河南副使时,按旧例可领取“治河羡金”即工程剩余银子二千余两,傅镇说:我已领取俸禄,怎能再领取“治河羡金”?管账先生说:历来如此。傅镇说:历来如此我也不要。管账先生只得把两千余两银子封存入库,其包装纸上写有“鎭”字,以示其所属,但傅镇分毫不取。人称其金为傅“真金”。傅镇任广西参政时,有人提议驱逐流民,以防发生流民作乱。傅镇坚决反对,说:流民也是民,何况其中有塾师、儒士、医生、卜卦师和流动商贩,可以为本地人提供帮助,怎么可以驱逐他们呢?傅镇行政处事,出于仁恕,被视为品德高尚的官员,官至浙江右布政使、湖广左布政使、南京右都御史、操江提督,备受中外倚重(注1)。
·高林廉政文化长廊乡贤廉政典故傅镇版面

有明一代,嘉禾屿在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出了个进士叶普亮,近百年之后,到嘉靖十一年(1532年)才又出现杨逢春和傅镇两个进士,杨逢春亦为清廉贤能之官,可惜天未假命,嘉靖中逝世于湖广参议任上。傅镇成为嘉禾屿唯一一位德高望重的在职进士。据史料记载,池浴德自小就在傅家出入,傅镇看了幼年池浴德写的文章,慨然称道,评述说:“传吾衣钵者必此子也!”(注2)
傅镇驰骋官场叱咤风云之时,池浴德尚蛰居中左所,前辈傅镇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后人才能在池浴德清正贤能、刚正不阿的一生中,看到傅虎、傅真金的影子。
傅镇的弟弟傅鈅,字国毗,号鹭门山人,少年时喜武,舞剑骑马,思慕英烈,渴望建立卫青、霍去病等名将一样的勋业。稍长则弃武学文。曾经师从江西丰城理学家李孟诚研修圣贤之学,主张掌控内心、约束欲望之道。后一意作诗。壮年时游遍北京、南京和江浙等地名胜,以诗遍交四方豪杰。漳、泉一带编修庄履丰(明万历五年进士)、户部主事庄履朋(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大理寺评事何乔迁、大儒何乔远(明万历十一年进士)、泉州府同知丁一中、名将沈有容等都是他的知交诗友。因为傅鈅有习武的经历,都督俞大猷对其更为看重,经常请他参加军事计划的研讨。傅鈅著有《鹭门山人诗集》,何乔远为之作序(注3)。
傅鈅对池浴德家族影响最深。池浴德还在漳州开元寺苦读之时,傅鈅就以其慧眼看中这位年轻的书生。他将十八岁的女儿嫁给池浴德时,池浴德还是个一名不文的穷秀才。傅鈅的友人何乔迁、沈有容、丁一中等人,同时又与池浴德、池显方往来密切。傅鈅是最早关注嘉禾屿风景名胜开发的士绅之一。明万历元年(1573年),他就随泉州府同知丁一中游览鼓浪屿,鼓浪屿日光岩石壁上至今尚保留有那次游览记游作品的石刻残片。明万历五年(1577年),傅鈅捐资建造醉仙岩,其题词石匾至今尚嵌砌在寺庙的墙上。池显方受这位外公的影响最深,他的喜好山水、喜好诗歌、壮游天下、广交朋友的生涯,与其外公十分相似。
傅鈅的作品今已散失,有幸在“台湾文献丛刊”056种《闽海赠言》中发现傅鈅的五首诗。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兹附录于本节之后,以飨读者。


附录3. 傅鈅诗五首(原载“台湾文献丛刊”第056种《闽海赠言》)


破倭东番歌
  
年年海上二三月,    恶少勾连倭窃发。
随风南北疾如飞,    朝在闽陬暮在粤。
今冬潜跡据东番,    何处商渔不断魂?
将军按剑冲毛发,    自请提兵气欲吞。
狂风挟浪兼天涌,    几折征檣神不竦。
黑水黄云千里遥,    楼船鼓角旌旗拥。
穷追两战便成功,    矢石身当用火攻。
海底波中枯白骨,    腾腾杀气贯长空。
壶浆异域迎稽颡,    宣抚终朝解衣赏。
汉有伏波铜柱标,    君今名姓勒其上。


赠沈士弘将军移镇石湖

      新承宠命气翩翩,    推轂声名重昔年。
欲借一丸封瀚海,    自营细柳拥楼船。
纵横波上风云壮,    坐啸湖中鼓角阗。
知有长缨堪系虏,    雄心不数勒燕然。


闻沈士弘将军复邀陈季立校书
石湖走笔奉寄兼讯士弘
  
春暮言寻惠远游,    重来钤阁对残秋。
榻从今日知仍下,    辖为当时悔不投。
白鹤暂离飞锡地,    将军真筑校书楼。
相看百里云依树,    尺素双缄怯溯流。


访沈士弘将军石湖新署
  
衰白犹能野外寻,    柳营十日酒杯深。
莺声乍到游人耳,    春色宜疏病客心。
风起空中沙似雪,    日临湖上水如金。
将军筑垒倾囊橐,    堪拟三城绝虏侵。


赠沈将军东番奏捷
  
楼船飞渡一身轻,    万里妖氛唾手平。
海到日边翻黑浪,    贼惊天上下神兵。
壶浆总带村芻色,    爆竹遥传夜凯声。
薏苡明珠终论定,    不妨人妒伏波名。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45:14

第二节    蔡氏名臣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同安翔风里平林(今属金门县)人蔡贵易和池浴德同科考中举人,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并结成姻亲。
蔡贵易的家境和池浴德不同,可以说是出生在官宦之家,其父亲蔡宗德是明嘉靖十年(1521年)举人,授广州通判,后迁台州、梧州,以善断案著称。但是,两人的抱负、志向和追求却十分相似。蔡贵易明隆庆二年(1568年)考中进士,授江都县令,历任南京户部陕西司主事、浙江司员外郎、贵州按察副使、浙江按察使等职。曾有徽商因为蔡贵易不扰商民,自动集资四百金作为谢礼,蔡贵易冷峻拒绝。徽商为此建造一座四知亭(注4),以赞美蔡贵易清廉之风。贵州任职时有土司致信说将有所馈赠,遭到蔡贵易怒斥,那位土司后来对人说:这种清廉的使君是令人敬畏的,还是安守本分好。宁波卫所守将勾结宁波府胥吏,以借用的名义侵占卫所储粮数千石,蔡贵易出知宁波时,详加考察,设计将盗窃饷粮的罪犯绳之以法。蔡贵易所到之处,以干练、清廉为人所称道。他一生为官,临终时囊橐萧然,明万历五年(1577年)会试魁首苏濬为其题匾“清白”(注5),与池浴德“官期清白”的家训如出一辙。因为志同道合,明万历九年(1581年),池浴德将自己的长女嫁给蔡贵易的长子蔡献臣。此时,蔡献臣年方十八,还是一介书生。成为太常寺少卿池浴德的乘龙快婿之后,又过了7年,蔡献臣才在乡试中崭露头角。据此可以看出池、蔡两家的情谊,也可以看出池浴德识人辩才的独到之处
蔡献臣字体国,号虚台,别号直心居士,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出生,明万历戊子十六年(1588年)考中举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联捷进士,授刑部主事,历任礼部主客郎中、仪制司郎中、湖广按察使等职,议事忠爱恳切、不避权幸,因得罪皇亲国戚被削职,乡居期间应同安县令李春开之邀修撰明万历版《同安县志》,获“春秋严谨”之誉。后启用为浙江提学,识人、选拔精详得当,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状元朱之蕃就是其选拔之才。蔡献臣才识淹博,所著《四书合单讲义》,取古解而参己意,既阐述微言,又贯通大义,最终归于朱子理学。明天启年间,福建巡抚邹维琏以蔡献臣学问纯正为题,奏请御赐蔡献臣故里平林“琼林”之名(注6)。
·朱文公祠上房僧舍为蔡献臣旧居处

蔡献臣比池浴德的长子池显京大4岁,比次子池显方大25岁,考中举人的时间比池显京早21年,比池显方早36年,无论从年龄还是资历,都比池家两位俊彦长出一大截,因此,蔡献臣既是池家两兄弟的姐夫,又是益友,又是良师。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蔡献臣池显京编撰的作品《迈征堂诗义》作序,书中还附录了池显方的诗作十余首。这是池家兄弟的作品的首次推介。之后,蔡献臣先后为池显方编辑的《东山法语》、诗集《澹远诗集》等著述作序。他对池显方评价甚高,称“直夫长身玉立,秀致云流,其于禅乘笃好而深会之,盖天性然也。而制举文字,则入之深,出之浅,当意得时光芒万丈……今第论其所为诗,直夫初入门则沉酣汉魏柴桑家言,故寒山之率、长吉之奇、白苏之疏散,时错落毫楮间,而或疑其出入于袁、钟诸才人蹊径”(注7)。寒山为唐代著名诗僧,长吉即唐代诗人李商隐,白苏即唐代白居易与宋代苏东坡,袁、钟即明代末叶著名文学流派代表人物袁中郎和钟惺。蔡献臣将池显方与这些在诗歌史上留下姓名的著名诗人相提并论,足见其对池显方的器重和赞许。池显方十分推崇这个姐夫,称其“三世冰官辅六朝,看君劲节更凌霄。贮书何止万千卷,封奏犹存数十条”(《赠蔡体国勋卿》)。他在为蔡献臣的《四书合单讲义》所作的序言称赞蔡献臣“先生好学如袁伯业,春风如程伯淳,居家不言官府事如司马君实。一切利欲不滓胸中,唯以敦伦实践诏其子孙与门弟子”(注8)。池显方与蔡献臣的儿辈也交往甚密,多有往来唱和,池显方曾为大外甥蔡谦光诗集《干云斋诗初集》作序,还曾为二外甥蔡甘光的《恢斋近草》集作序(注9)。从蔡贵易、池浴德开始,到蔡献臣、池显方,再到蔡谦光、蔡甘光,蔡、池两家的世交通好持续了三代人,成为晚明嘉禾屿与金门两座岛屿之间的一段佳话。

·蔡献臣长子蔡谦光携亲友会酌稜层洞题诗石刻               
与嘉禾屿池家关系密切的还有另一个蔡氏贤臣蔡复一。

蔡复一(1577~1625年),字敬夫,号元履,生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家境虽然贫穷,但却是书香人家,从曾祖父开始就发奋读书。家风所染,蔡复一12岁就以以一篇万余言的《范蠡传》轰动一时。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18岁时中举,翌年考取进士,授刑部主事。后历任、湖广参政、湖广按察使、山西左布政、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代理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等职。
任湖广参政分守荆州、岳州期间,蔡复一大力清算积欠税赋,核实虚冒收入,革除加派钱粮,保证军粮供应,严禁官员骚扰驿站,禁止借参谒行贿送礼。任湖广按察使期间,亲自率兵深入大小五冲等苗、汉冲突地区,消弭战乱,保证边民生活安宁。后因与贵州总督意见不合辞官。明泰昌元年(1620年)起用为易州兵备,随即升山西左布政使。明天启二年(1622年)以右副都御史身份治理郧阳,三年间使郧阳成为西北三省的楷模。明天启五年(1625年)出任兵部右侍郎,代理贵州巡抚前往贵州处置奢崇明、安邦彦反叛事件。随即被委以重任,总督贵州云南湖广军务兼贵州巡抚,赐予蔡复上方宝剑 “便宜行事”。


·蔡复一故居 (林良才摄)

      蔡复一先后发动多场战役,歼敌近万。在保卫平越饷道的多次战斗中,连破174寨,杀敌2350余,被称“入三百年不到之地,成二百年未有之功。”明天启五年十月病逝世于平越军中,年仅49岁。被追赠为兵部书,赐“清宪谥号。
蔡复一自称一生“惟学‘正己不求’四字”,“生平服膺三言: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史论蔡复一有“抚剑镇太平,举笔安天下”之才。时论称蔡复一的著作 “皆崇论宏议,涵古茹今”,称他的书牍奏议“慷慨谈天下事,切劘豪贵,披吐肝胆”,称他的诗“出入汉魏唐宋间,居然一代名作”。蔡复一著作有《遁庵文集》十八卷、《诗集》十卷、《督黔疏草》八卷、《雪诗编》、《骈语》五卷、《楚愆录》十卷、《毛诗评》一卷、《续骈语》二卷等(注10)。
嘉禾屿池家与蔡复一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池显方与蔡复一的交往方面。两人没有亲戚关系,却比亲戚更亲。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志同道合、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因而不因年龄悬殊而导致隔阂,不因职业迥异而产生分歧,不因生离死别而消散湮灭。
池显方在壮年回忆与蔡复一的交往时描述道:自己年轻时是很狂妄的,自从结识蔡复一之后,一开口就紧张得通身冒汗。而蔡复一平时交游不广,独喜欢与池显方相处。在返乡为父母守孝的漫长岁月里,蔡复一常年闭门却客,唯独池显方到访时彻谈至深夜。蔡复一仕途辗转之时,两人间书信不断,谈国事,谈乡情,谈为政,谈摄兵,谈牧民,谈修己,谈儒,谈道,谈诗,谈禅,甚至谈小妾,谈生子药方……真乃无所不谈,足见二人无所不晓且肝胆相照(注11)。两人的交往已经成为厦门历史上一段佳话。清道光《厦门志》称:池显方“尤与同邑蔡复一称莫逆。复一经略滇、黔,一字未安,邮筒往返相讨论”(注12)。
自古有“文人相轻”之说,但蔡复一和池显方却是“文人相重”。蔡复一对池显方的作品赞赏有加:“吾乡里之才,莫如池直夫。禅其心,山其骨,而发之于诗,曰《玉屏集》。吾未及至玉屏,而以斯集为玉屏,卧而游之。划然而开则以为有诗眼,谺然而邃则以为有诗胸,嫣然而相怿则以为有诗容,突然而自恣则以为有诗胆。而一言以蔽之曰诗才。”(注13)蔡复一认为:池显方用禅心来体验山景,生发为诗。他的诗中有开启读者视野的“诗眼”,有发人深思的“诗胸”,有令人愉悦的“诗容”,有大胆狂放的“诗胆”,所有这一切构成池显方独有的“诗才”。关于蔡复一,世人对其德行、节操、宦绩等方面了解较多,对其文学方面的成就却有疏忽之嫌,不少文学论著甚至将蔡复一视为谭钟竟陵派的追随者。其实蔡复一在文学方面的造诣极深。他并非竟陵派的追随者,而是竟陵派的导师和精神领袖。竟陵派领袖之一谭元春自称:“元春固得亲以诗文逮事清宪(蔡复一谥号清宪)公,北面称弟子者。”(注14)晚明著名诗派竟陵派的导师和精神领袖蔡复一对池显方的评价,足以彰显池显方在诗歌方面的成就。晚明之后,明王朝处于风雨飘摇、局势动荡的乱世,致使蔡复一、池显方在文学尤其是诗歌方面的成就、地位得不到相应的肯定,这是十分可惜的。
池显方称蔡复一“品则华泰也,量则汪濊也,节则松桧也,学识则天人内外也,诗文则金虀玉脍也,为政则深洞利害也,许国则不惧颠沛也。此吉人真凤翔也,胡为乎年仅艾也。当斯世谁可赖也,晚与余交涵盖也。公堪为予师,而予敢与公友,足见予狂而公大也!”(注15)蔡复一逝世之后,池显方多次赋诗表达哀悼、怀念之请。其中一首写道:

王事敦从一病身,    远函频及鹭江滨。
劝予意识时时断,    谬许诗文日日新。
难得世间生此慧,    每从言外领其神。
伤心不止交情切,    当代典型少若人(注16)。

诗作描绘道:蔡复一在抱病为国的百忙之中与池显方频频书信来往,规劝池显方与过分沉溺禅学的意识断绝,推许池显方诗文的出新。池显方称赞蔡复一的智慧人间少有,每次聆听他的言语都得到很大的启发。池显方为蔡复一的逝世而伤心,不仅仅是因为两人交情的深切,更是因为当今之世失去了一个杰出的典型。诗中处处表现出池显方与蔡复一之间的情感相通、思想相通。所谓联声同气,莫过于此。

池氏网 发表于 2020-8-17 09:46:13

注释:
1.参见(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二《列传一·宦绩》,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366页。
2.(明)池显方撰:《先嫡妣慈懿傅宜人圹志》,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400页。
3.参见(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三《列传六·文学》,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421页。
4.东汉时杨震迁东莱太守,有人夜怀金十斤相赠,称 “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后以四知代表清廉。
5.参见民国版《同安县志》卷之二十八《人物录·乡贤》吴锡璜总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同安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31页。
6.参见民国版《同安县志》卷之二十八《人物录·乡贤》吴锡璜总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同安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33页。
7.(明)蔡献臣撰:《<澹远诗集>序》,厦门市图书馆编:《厦门古籍序跋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24页。
8.(明)池显方撰:《<四书合单讲义>序》,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78页。
9.(明)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242、279页。
10.参见民国版《同安县志》卷之二十八《人物录·乡贤》吴锡璜总纂:《中国地方志集成·民国同安县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25、226页。
11.参见(明)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12.参见(清)周凯总纂、厦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厦门志》卷十三《列传六·文学》,鹭江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第421页。
13.(明)蔡复一撰:《<玉屏集>序》,厦门市图书馆编:《厦门古籍序跋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318页。
14.(明)谭元春撰:《<遁庵全集>序》,厦门市图书馆编:《厦门古籍序跋汇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292页。
15.(明)池显方撰:《少司马蔡劲夫赞》,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58页。
16.(明)池显方撰:《哭少司马蔡劲夫》,池显方著、厦门市图书馆校注:《晃岩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65页。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清风浴德》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