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xk 发表于 2019-1-14 12:58:29

林氏关于“西河郡”考证

本文作者林新合宗长系郑州邮政局退休干部,是荥阳林氏十六世孙。从邮政局退休后他发挥余热,默默关注研究林氏文化。2018年底,林氏宗亲微信公众平台收到新合宗长的儿子代他发来的两篇文章,本文是第一篇,经新合宗长授权,特刊载如下;文章头图是府谷境内海拔最高的名山高寒岭。
一、清代之前历代林氏名人对林坚封地之记载1、唐代德宗贞元四年(788)年进士林蕴通经达史,初任四川节度使推官,除礼部员外郎,出任邵州刺史、知洪州、累官侍御史。曾撰《林氏源流序》称:“商王子比干遭纣不道,累谏进言,剖心而死。夫人陈氏娠方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之中,生男名泉。周武王灭纣,封比干墓,召其夫人,赐所生子姓林名坚,以其林中石室所产也。食采清河,命为三监,后移封博陵公,食邑二千户。”2、唐代德宗时林宝曾任冯翊县尉,万年县丞,到宪宗元和二年(802年)兼史馆修撰参加撰写《德宗实录》后,任朝仪郎,行太常博士,参与编撰《元和姓纂》书中这样记载:“林·殷太丁之子比干之后。比干为纣所灭,其子坚逃难长林之山,遂姓林氏。”3、宋代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翰林承旨林英撰《林氏宗谱序》载:“比干因直谏而死,子名泉,武王克纣,未下车,封其墓。徵其所生男,赐林姓,命曰坚。食邑博陵,世为大夫。”(摘自林乐志主编《比干文化与比干后裔》下编第46页)。4、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年)进士长乐尉林桴撰《林氏得姓源流》载“林氏出自子姓,王子比干纣之诸父,位少师,以直谏死,夫人陈氏有遗腹方三月,惧而遁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男。周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封比干墓,徵其夫人,宠所生男,以其诞于长林石上,故名曰坚,赐姓林氏,食采于清河郡,改博陵,爵公封户二千,世为大夫。(林伟功著《中华林氏》第13页)。5、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林夔孙于庚戌孟春的《济南林氏天鸿神序》载:“比干以直谏死,夫人陈氏避难于长林石室中,遗腹生子名坚。武王封比干后,为长林侯,赐姓林氏,食邑于广(博)陵。”(林伟功著《中华林氏》第13页)。6、明代成祖永乐十八年(1420年)十月闽县林志所撰《晋安世谱校正序》载:“林氏出自子姓,殷少师比干谏纣而死,其子坚逃于长林,周武王克商,封比干墓,爵坚郡公,命为监,赐姓林氏,食采博陵。”(《比干文化与比干后裔》下编第47页)注:①凡1990年前关于始祖林坚封地“西河”食采地“博陵”后面均无(河北安平一带)。②林坚封地“清河郡”是西河郡之误,可从老谱中得出结论。③“博陵”当为陕西境榆林地区古西河郡博陵县。二、林氏家谱序中始祖林坚食采之地博陵是西河郡的记述
1、据湖南常德前乡金鸡堤十德堂四修《林氏族谱》载:该四修谱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出版,谱中载有署名“林则徐敬录”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系近年首次发现。湖南常德前乡金鸡堤十德堂《林氏族谱》创修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续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三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该谱系木刻版,《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刊于该谱卷二第四十四页至四十七页,版心题“清则徐公序谱”。现摘录《西河郡林氏族谱序》开篇前部分,内容如下:“昔原祖出自子姓,至殷少师比干遭纣无道,屡贡直言,不听,剖心而死。夫人陈氏,怀娠三月,逃于长林石室之中,生男名泉。及武王克商,封比干墓,召其夫人陈氏并其子泉,赐姓林氏,改泉名坚,取林中石上所产,节硬坚贞之义。封陈氏夫人,封坚博陵侯,食采百里,赠子孙世袭其爵。博陵乃河之西也,因此为郡名耳……”(摘自林宪斋主编《比干文化研究》第320—329页)。2、据《平潭林氏通鉴》第131页载:《云庄林氏谱原》称“林氏得姓始自殷太师比干公,为纣所剖,夫人陈氏有娠,逃于长林石室中,踰月而生子泉。及武王克商之后,封太师之墓,而访其孤得子长林之中,因其居,赐姓为林,改泉名坚,封为三监,食采博陵,为西河郡。”(大明隆庆丙辰年春(1568年))。3、据《平潭林氏通鉴》第138—139页载:《半路傤林氏族谱·源流》称:“商传三十三世至帝辛,史谓纣王,纣王叔父比干,官至少师,见纣王荒淫无度,以死相谏。纣王将其剖腹验心。比干正妃有妫氏,甫孕三月,携侍婢四人奔于牧野,避难于长林石室之中,生子名泉,字长思。至武王灭纣,以其居长林石室,赐姓林氏,改名坚,封爵大夫,食邑博陵,为林氏肇姓始祖。”4、据《平潭林氏通鉴》第175—177页载:《七支林氏重修宗谱序》称:“……纣王暴虐无道……比干进谏三日不下殿,纣王大怒,当场将比干公杀害,剖腹挖心处死,又追杀比干公次妃,剖胎视之。时正妃陈氏怀孕三月,恐纣又来追杀,携带侍婢四人逃于牧野,避难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一男名泉字长思,至武王克商,封比干墓,召其夫人陈氏,征其子泉,赐姓林氏,改泉名坚。封陈氏夫人,封林坚为博陵侯,食采于清河郡,赠子孙世袭为官。博陵乃西河之郡也,为西河林氏……七支林乃吾郡西河世胄,根深源远……”5、据林乐志主编《比干文化与比干后裔》下编第48页载:1963年《林氏九牧衍派台湾家谱》载:比干死后,“比干正妃陈氏有遗腹三月,恐纣祸及,率婢四人,避祸逃至牧野,居长林石室之中,生子名泉。……殷亡,周武王克商之后,乃表比干墓,征其后嗣,子泉方三岁,其母陈夫人抱见武王,因泉生于长林石室中,赐姓林,易名坚,受封公爵,食邑博陵,是为林氏始祖坚公一世也。吾林为黄帝子孙,殷商帝王后裔,世居殷墟,及始祖坚公一世任大夫,乃徙籍博陵矣。” (注:此序①说明坚公父祖世居殷墟;②受封之后直接徙籍博陵,并无初封,移(改)封之事。)6、据林乐志主编《比干文化与比干后裔》下编第49页载:1997年黔毕林氏修谱理事长林登伦主编《林氏宗谱》载林凯山撰《殷太师比干公传》称:比干死后,正妃陈氏避纣难,逃到朝歌近郊长林石室中,生子名泉字长恩(有说长思)。周武王克殷后,在朝歌传旨封比干墓,找到陈氏母子,封陈氏为英烈夫人。因泉生于长林石室,赐姓林,改泉名坚,封博陵公,因此,比干是林姓宗祖,林坚为林氏得姓始祖。”(注:到1997年林凯山先生尚未接受耿玉儒先生的在“博陵”后面添加括号(今河北安平一带)的谬误。)7、据河南杞县林继琨存《林氏族谱》(一)第34页载:宋元祐三年(1088年)六月金紫光禄大夫光明殿大学士翰林承旨林英撰《林氏族谱序》中称:“林氏出自子姓,黄帝之后,历唐、虞、夏、商三十三世而生比干,因直谏死,子名泉。武王克纣,未下车,封其墓,征其所生男,赐姓林,命曰坚,食邑博陵,世为大夫。”同谱第24—27页载,宋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年)五月由赐进士,迪功郎长乐尉林桴撰《西河林氏谱系序》载:“林氏出自子姓,王子比干,纣之诸父,为殷少师,以直谏死。夫人陈氏有遗腹方三月,懼而逃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男,周武王克商,未及下车,封比干墓,召其夫人,爵其所生男,以其诞于长林石上,故名之曰坚,赐姓林氏,食采清河郡,后移封博陵,爵值两千户,世为大夫。”8、据林伟功著《中华林氏》第十页载:朱熹于淳熙六年(1179年)撰《林氏世系总记》则曰:“林氏出自子姓,皇帝之裔,历虞、夏、商三十三代而生比干,为纣少师,因直谏纣剖其心而死。夫人有妫氏娠三月,而逃于长林石室之间,已而生男。周武王克商,未下车而封比干之墓,征其所生男,赐姓林氏,命名曰坚。”三、相关地名之考证1、西河郡考西河,郡名,战国曹魏置,一称河西。文侯(前780—746年)时吴起曾为西河守。西河郡:汉元朔四年(前125年)置平定(今陕西府谷西北)辖境,相当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部,今山西吕梁山、芦芽山以西、石鼓以北及陕西宜川以北,鄂尔多斯黄河沿岸地带。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移治离石。三国魏移治兹氏(晋改隰城)今汾西。(《辞海》)。西河郡,汉置,治富昌,在绥远省鄂尔多斯左翼前旗。东汉移治离石。献帝末废。曹魏始于汉兹氏县置西河郡,即今山西省汾阳县治。晋曰西河国,北魏复为郡,金时郡废。(见《中外地名大辞典》第1300页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1073页)。西河郡,汉代元朔四年(前125年)置郡,相当于现在的陕西、山西两省之间黄河沿岸一带地区。(见《百家姓书库(林)》第145页)。从考证可知西河郡在陕西和山西两省间黄河沿岸地区,西河又称河西,郡置在富昌。2、富昌考富昌,县名,汉置,为西河郡治,后废。隋复置,属雍州榆林郡。唐初入勝州。今绥远黄河套内准噶尔旗东镜。徐继畲两汉沿边十郡考略:河套东镜有西河郡也,即富昌县也。(见《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二卷第522页)。从考证中得知:富昌县为西河郡的郡治所在地。富昌县在今绥远省的黄河套内的准噶尔旗之东镜,也属隋置雍州榆林郡,也就是说西河郡的方位在今榆林地区一带。3、博陵考博陵县,汉置。后汉省,今阙。当在陕西境。(《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880页)。博陵县,汉置,属西河郡。东汉省,今阙。当在陕西境。(《中外地名大辞典》五卷第3515页)。博陵邑,春秋战国齐邑,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北。西汉改为博平县。(见《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第881页)。博平县,春秋齐博陵邑。汉置博平县,故城在今山东博平县西北三十之博平镇。博野县,汉陆城县。后改曰博陵,后魏改为博野,元省。寻复置,即今直隶蠡县,汉蠡吾县地。博陵,地名。汉蠡吾县。汉桓帝在此为其父立博陵,县也因此改名,故城在今河北蠡县南。(见《辞源》第429页)。博陵郡,晋析安平国,置冀州博陵国,治安平。隋徙置冀州博陵郡,治鲜虞,本中山地。隋移博陵郡来治,唐为定州。(《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第26页)。以上考证山东博陵邑和河北省博陵县、博陵郡、博陵国都和西河郡无任何关系,也和林姓始祖林坚无任何关系。不符合林氏谱书《长林世纪》所讲“博陵,又称西河”和“博陵郡,古冀州地,又称西河郡”之论述。因此和林姓无关。陕西省境内的博陵县属西河郡。它符合林姓谱书《长林世纪》第一卷指出的“博陵,又称西河郡”的定语,因此可以说:“西河郡内的博陵就是林姓始祖林坚和列祖列宗的居住地”。4、古冀州考冀州,古九州之一。释名,冀州地有险易。帝王所都,乱则冀治,弱则冀强也。周汉皆有冀州。(《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第1212页(周汉都城都在陕西镐京))。冀,州名,古九州之一。禹贡(冀州既载)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其地险易,帝王所郡。乱则冀强,荒则冀丰,故曰冀州。(见通典)。郑玄曰:“两河间曰冀州”,冀州即王畿,代表中国、天下、冀州中土也。西河,河名。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河都谓龙门之河,在冀州西界,故谓之西。(见《中华历史·地理大辞典》二卷第1510页)。周朝的都城在陕西省的镐京,冀州即王畿,帝王都郡,西河郡在今绥远的黄河套内,也就是“两河间曰冀州”。周礼职方曰:“河内曰冀州”。禹贡记载:“河内曰冀州,冀即王畿”。“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西河即榆林河,自边外流经陕西榆林县,古西河郡所在地”“西河惟雍州,在冀州西界,故谓之西”。西河郡在古冀州境内无疑。以上考证可以充分证明西河郡和辖管的博陵县都在古冀州地,它符合林姓族谱所载:“博陵县,古冀州地,又称西河郡”。会有人问:“博陵郡”怎么变成了“博陵县”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林则徐抄录的《西河郡林氏族谱序》中的一小段文字说起,周武王:“封陈氏夫人,封坚博陵侯,食采百里,赠子孙世袭其爵。博陵乃河之西也,因此,为郡名耳”。最后一句话本意是把“博陵”的方位确定下来在“河西”,即可说是在黄河(又称西河)之西,名叫“西河”是其郡名也。是族人在修谱时未解其意,把郡名西河误解为是指博陵,因此写成“博陵郡”。林氏族谱所载:“博陵郡,古冀州地,又称西河郡”之说法,不符合语法逻辑,两个同是“郡”级的行政单位,无隶属关系,又不是一地两名,怎能互称。只有博陵和西河,两地有隶属关系才合乎情理,上文已考证“博陵县属西河郡”,所以族谱记载应是“博陵县,古冀州地,又称西河郡”既合文法,又合情合理,也是历史实事。5、西河误为清河考
在林姓族谱中,有些这样写道:周武王克纣,封比干墓,征其夫人所生男,改泉名坚,赐姓林氏,“食采于清河郡”改封博陵。在《中华林姓通史林姓》一书中,第122页第一段中称:“结合其他林姓族谱记载,此段中之“清河”应为“西河”之误”。由于此误,引发了不少误中之误,如:有谱说始祖林坚被封为“清河公”或“河清公”等,起因何在,对此,我们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考证:西河,即榆林河。一名清水河,古帝原水,自边外流经陕西省榆林县,注于无定河。(见《中外地名大辞典》第1300页)。由此可知,“西河”既是“河名”又是“郡名”,并且方位都在今陕西省榆林地区,古人修谱时对林坚封地只写“西河”未加“郡”字,以后引起族人误解,把“西河”误解为“河名”,西河,也就是榆林河,又称“清水河”,是否有人又简称为“清河”不得而知,但很有可能,有以下实事“西河”又称“河西”;“清河”自然也可称“河清”了。所以先有“清河公”而后又有了“河清公”连比干庙内的林氏姓源碑都称:林坚被“武王封为河清公。春秋,林放袭河清公”。四、结论通过上述论证,可以准确的说明博陵和西河两地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证明了陕西境内的古西河郡博陵县是林姓最早的发祥地。始祖林坚被武王封于西河(郡),食采博陵,这就是林姓先祖居住生活之地,人称“西河林氏”,“西河”是指林姓的郡望名字,所以在林姓族谱上把由林坚开基的西河林氏作为以后产生的各支林氏中地位最为尊崇的支系。西河林氏不仅包括开基祖林坚,它还包括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大部分林氏的博陵著族西河堂中的林氏先祖,它完全符合《中华姓氏通史(林)姓》第121页所载林氏族谱中所讲的博陵和西河两地之间的关系。谱书《长林世纪》第一卷指出:“博陵,又称西河”,有的谱书说:“博陵郡,古冀州地,又称西河郡”。因此,廖用贤在《尚友录》中把西河列为林姓的第一郡望是完全正确的。从以上文中也可证明,自唐宋至明清的林氏族谱中的“博陵”之后并没有添加括号的注解(河北省安平一带)的文字。这个(河北省安平一带)的注解是始于1989年耿玉儒撰《林氏宗祖:比干》一书出版之后,受其影响才出现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林氏关于“西河郡”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