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xk 发表于 2018-12-4 03:51:23

沈洪保:瑞安走出的池家父子

2009-03-08







  ▲池宁参与设计、拍摄的电影作品









  ▲1957年,池宁为亚洲电影周设计的宣传品














  ▲池小宁参与设计、拍摄的影视作品






















沈洪保

人们常说:“瑞安出才子”。确实,瑞安历史上及当代曾出了不少杰出的才子。我国电影美术师池宁、影视摄影师池小宁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一对父子才子。
初出茅庐闯沪杭
1914年4月,池宁出生在瑞安塘下前池村。池宁原名池尧,后来也曾用过池绍文、陈亮等别名。其父池祉庭颇具美术修养,受父亲影响,池宁从小就喜欢美术,跟他学习金石书画,孜孜不倦。后来,他们家搬到市区小南门(旧址在今西湖锦园一带),池宁就读于瓯海中山中学(原名为瓯海公学,1926年改名为永嘉私立瓯海中山中学,即如今的温州第四中学)。中学毕业后,1931年曾在永嘉县第七中学当教师(一说某小学),参加了进步活动,接触了地下党同志,为此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方向。
1933年池宁到杭州,开办了“三川美术书社”。1934年加入中国工商美术家协会,当时日本的《广告界》就刊登了他创作的广告画。1935年,21岁的池宁就到上海担任了亚平装潢设计部主任,在上海美术界小有名气。
抗战爆发后,池宁即加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战的漫画与木刻,并赴抗战前线,以美术为武器,进行宣传鼓动工作。在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他担任戏剧家于伶领导的上海青鸟剧社、上海剧社以及同茂剧社、上海艺术剧团的舞台美术设计,为《洪宣娇》《国色天香》担任布景师。《洪宣娇》是影射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罪行的戏剧,是当时引起轰动的剧目。《国色天香》写的是一位美貌女子与两名男子的爱情故事,剧情诙谐幽默,由上官云珠与孙景璐主演。
驰骋电影美术界
1938年4月,池宁由孙冶方和于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上海充满白色恐怖,情况极为复杂,但他不怕危险,奔走在美术界、电影界、戏剧界之间,争取团结了一大批文化界的人士。1941年,他担任华年影片公司的布景师,并开始接触电影美术。
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池宁还曾前往苏北参加新四军,担任新四军盐城军部鲁迅文艺学院工作团的教员及鲁艺文工团戏剧组舞台美术。后因开展反扫荡,新四军精简人员,池宁返回上海。他住在一座楼房晒台上搭建的小房里,再次担任同茂剧社、联艺实验剧团、上海艺术剧团等进步戏剧团体的舞美设计工作。当时演出的许多剧目,如《雷雨》《日出》《女子公寓》《这不过是春天》《孟姜女》等舞台美术装置都是池宁完成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池宁行政上担任上海军管会文艺处电影室副主任,并担任文华影业公司影片《小城之春》的美术设计工作。
1954年,池宁随中国电影工作者实习团到苏联学习考察电影美工。两年后回国,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美术师兼艺术委员会委员。1959年,北京电影学院创建电影美术系,标志着中国电影美术专业教育的开端。池宁兼任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主任及教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池宁在电影美术领域大展身手的黄金岁月,他拍出了一系列名垂中国电影史的佳作。
1956年拍摄鲁迅的小说《祝福》。由现实主义大师夏衍编剧,桑弧导演,白杨、魏鹤龄主演。该片是我国第一部彩色故事片,保持了鲁迅作品的冷峻、深沉、凝重的艺术风格和悲剧气氛。在1957年第10届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上,获特别奖,在1958年,又在墨西哥国际电影周上获银帽奖。
1957年拍摄茅盾的小说《林家铺子》。夏衍编剧,水华导演,谢添主演。该片堪称银幕经典,以极其凝练隽永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上世纪30年代遭受战乱冲击的我国江南小镇的生活图景,散发出中国古典的美学神韵,是中国电影中最杰出的艺术经典。曾被列入1986年香港举办的“世界经典影片展”。
1960年,拍摄《革命家庭》,夏衍根据陶承《我的一家》改编,水华导演,于蓝、孙道临主演,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银质奖。
1963年,柔石小说《二月》被改编成电影,定名为《早春二月》,由谢铁骊执导,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担任主角。池宁当时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总美术师,他负责该电影的美术设计指导。江南水乡作为故事的背景,画面极具透明感,写景的镜头在影片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场景组合,明快洗炼,既含蓄又有韵味,达到了景以情生,情以景生的完美结合。《早春二月》可以说是“文革”前17年中故事片的巅峰之作,但也成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最为著名的“大毒草”。
1964年,拍摄《小二黑结婚》,由于学伟、石一夫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亦是中国电影百年经典之一。
著名电影美术家吕志昌在一次记者访谈中说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原有一个很有名的美术师叫池宁,他是南方人,对南方的生活很熟悉,他拍的几部片子都是江南的,像《祝福》《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这三部片子美术设计都很好,《林家铺子》美术设计的优秀更是公认的。他的成功便来源于他深厚的生活基础。”
装帧设计出新意
在涉足电影美术界的同时,池宁也没丢下他美术设计的老本行。1942年成立的时代出版社介绍苏联文艺,装帧即由池宁负责,封面多以介绍苏联版画及绘画作品为主,用红黑两色或新色印刷。当时出版的《朝雾》《黎明》等期刊的封面设计也都出自池宁之手。
他的设计很注意画面分割,色彩配搭,字体安排,那些清新高雅大方的设计,受到出版社领导的肯定,更受到读者的赞赏。时代出版社曾出版一套传记丛刊,如《高尔基传》《莱蒙托夫传》《普希金传》《马雅可夫斯基传》及《克雷洛夫评传》,这些书的封面都采用上题下图的构图,下图中又以色彩的装饰框为陪衬,用黑色将作家头像印在当中,对比强烈,主次分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7年读书出版社在上海发行艾思奇的《哲学选辑》,池宁为其设计了封面:用红、黑二色套印,上端的五分之一宽,为红色反阴通栏书名,下边用白线垂直等分为两部分,左边印黑色反阴文编者名,右边用平线分割,内容及附录印黑底白字,其他印成红底黑字。整个封面是平面色彩分割和字体和体版印刷工艺的巧妙运用,堪称一本哲学著作封面的上乘之作。
1951年,池宁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几本剧集,以及高尔基的《高尔基早期作品集》等书籍作了装帧设计。《怎么办》的封面设计,以红色为主调,以白、黄、绿细线构成富丽的俄罗斯花纹装饰,将繁杂的强烈的色彩纹样统一在大面积的红色之中,显得庄重大气。
然而,正当池宁在艺术领域尽情施展才华的时候,“文革”开始了。池宁作为电影界美术界的权威,他的爱人徐清扬作为北京电影制片厂某部的书记,双双受到冲击,徐清扬自缢身亡,池宁也病倒了,肺气肿越来越严重。因未得到应有的治疗,拖到1973年6月1日,59岁的池宁在凄苦中离开了人世。
子承父业献身艺术
池宁的儿子池小宁,出生于1955年。受父亲影响,他从小爱好美术。1971年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校办工厂当工人。父亲去世后,池小宁与妹妹池小清就相依为命,同院的叔伯阿姨都很照顾这对孤苦的兄妹。
1974年,池小宁转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整备车间当工人。父亲给他留下大量的书籍,其中许多是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苏联、东欧的画册。当时爱好文艺的同学都跑到池小宁的家中,读书、看画册、讨论艺术,家里简直成了文化沙漠中小小的“绿洲”。那些时常在池小宁家聚会的年轻人里,有不少后来成为中国艺术界的著名人物。如电影界的陈凯歌,音乐界的王立平,文学界的阿城、北岛、芒克、江河、杨炼,美术界的马德升、王克平、曲磊,摄影界的李晓斌、任曙林、罗小韵等。
池小宁读初中时就开始摆弄父亲的照相机,后经过狄源沦老师的指导,又经常外出拍摄与朋友交流,已具有一定的摄影水平。1978年,他从北影修配车间调到摄影车间,给著名摄影师朱今明当助手。朱今明是北影的“四大摄影”之一,拍过《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征北战》《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影片。
1984年,池小宁如愿以偿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习。1985年,又考入日本京都大学艺术学部电影学科。他赴日留学时要打好几份工来挣学费与生活费。由于学习、打工紧张,睡眠不够,眼睛经常是红红的。他怕误了时间,常坐在地铁里睡觉,兜里就放着个小闹钟,可及时唤醒自己。留学期间,池小宁曾为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侯孝贤的《戏梦人生》、田壮壮的《蓝风筝》、谢晋的《鸦片战争》,王学圻、杨丽萍导演的《太阳鸟》等电影在日本的后期制作担任技术协调和制作工作。1997年回国后,又与一批国内最著名的导演有过成功的合作。
池小宁是张艺谋的前摄影师,曾为张艺谋的早期作品添彩。《秋菊打官司》是部纪实性的电影,所有的演员都淹没在群众中。池小宁为了不惊动周围的群众,他在拍摄场地挖个地洞,然后找辆三轮车,把机器放在上面拍,他自己就蹲在地洞里,为了拍摄方便,他在地洞里一蹲就是一天。为了艺术,他不怕苦不怕累,所以业内人士皆称他为“拼命三郎”。导演胡玫与池小宁合作过多部戏,如《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忠诚》《乔家大院》《香樟树》等,因此影视圈中人也戏称池小宁是胡玫的“御用”摄影师。
2004年,在拍摄《吴清源》时,池小宁就感觉身体不舒服,但他一直扛着,忍受着病痛和劳累坚持工作。池小宁是长沙广电自拍大戏《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的总摄影师,是《恰同学少年》的摄影总指导。《恰同学少年》的总制片人罗浩说:“2005年1月,池小宁来长沙拍摄《恰同学少年》的时候,身体就出现了种种不适的迹象。”该剧的色彩基调及很多镜头的设计,都是池小宁在片场不停咳嗽中定下来的。
2005年,在拍摄电视剧《乔家大院》时,池小宁觉得肺部很难受,他向剧组请了几天假,回北京检查。结果是肺癌,胸腔积水严重,被留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因池小宁的夫人高松郁代是日本人,后来转到日本横滨医院。
在得知患重病后,他还参与了电视剧《大明王朝》的拍摄,担任摄影指导工作。《大明王朝》就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部作品。池小宁本来还想参与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工作,可惜这只能成为他的遗愿了。
2007年4月,在得知池小宁病危消息时,在电视剧风云榜颁奖盛典上,作为年度收视率冠军,《乔家大院》拿下6项大奖时,导演胡玫哽咽着说:“我要把《乔家大院》最佳导演奖送给池小宁。得这个奖,我最感谢10年的合作伙伴、摄影师池小宁,可他没法来领奖,他正在日本跟死神作斗争。我刚听说他已经不行了,这个奖送给池小宁。池小宁为这部剧付出了很大心力,我希望他能挺过来,再合作几部大戏!”
2007年7月11日,因病情恶化,池小宁在日本横滨逝世,年仅52岁。
池小宁去世一个月后,第26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举行颁奖典礼。《乔家大院》获优秀摄影奖。当宣布池小宁得奖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父亲池宁是美术师,儿子池小宁是摄影师,两人均在艺术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可惜,他们都是正值壮年便匆匆辞世。人虽走了,但他们创造的众多视觉形象将永远留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影视、书籍装帧艺术画廊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沈洪保:瑞安走出的池家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