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11:18:56

奇士池显方

李启宇 他交游结识之广令人叹为观止——从总督、巡抚、太守、县令、总兵、游击、副将、把总等文官武将,到文人学士、高僧大德、游方道士、乡贤长者,他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他才华学识之渊博令人叹为仙人——可以和黄道周、何乔远这样的儒家谈《易》、谈《论语》、谈《诗经》,可以和南居益、谢仪隆这样的督帅、总兵议统兵、议御敌、议进退、议攻防,可以和李贽、陈止止这样的释者论藏经、论读经、论修行、论禅学,可以和道家说神仙、说清灵、说玄修;他的文学造诣之精深令人拍案称奇,其作品光彩焕发、领异标新——淡者如海云弄影、四虚无碍,丽者如雕霞错彩、五色相宜,其圆且满者如明月流光、映照万川,其高且华者如宝塔庄严、上逼云霄,其猛且利者如狮王怒吼、令万兽俯首。假如不是逆处明末清初的血雨腥风,相信中国明代的文学史、学术史应该会印上他的姓名。他,就是池显方,字直夫,号玉屏子。今天,当我们打开他留下的唯一文集《晃岩集》时,在触目烟霞、满嘴英华之际,无不为之萌生“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的深深遗憾。 一、命途坎坷 池家原为福建长溪(今福安市)军户,明永乐年间因征战有功晋升泉州永宁卫中左所总旗,遂在中左所(今厦门市湖里区江头社区)安家。池显京的父亲池浴德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考中进士,出任遂昌县县令,明万历八年(1580年)在太常寺少卿的职位上退职归乡,成为中左所颇有威望的乡绅。池浴德最大的烦恼便是子息单薄。他二十二岁成亲,但婚后数年未能得子。二十八岁时,正室傅宜人为他生了个儿子,之后子息全无,先后收置的两个小妾,均未能生育。明万历六年(1578年),时年十六岁的苎溪农家女林氏进入池府,跟随池浴德北上,照料他的饮食起居,十年后即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为他生育第二个儿子。池浴德这第二个儿子便是池显方。不知道“天妒英才”是否真是一个难以闪避的魔咒,池显方还在母亲腹中就开始经受各种磨难。池浴德的一个小妾因妒生恨,将怀孕的林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先是在池浴德及正室面前播弄是非,罗织罪名,未能得逞后又心生毒计。一天夜里,那小妾送给林氏一碗汤,说是让她补补身子。林氏端起碗喝汤时,突然觉得眼前电光闪耀,心中一惊,连汤带碗掉落地上,未能入口。第二天天亮时,却在地面的砖缝石罅里发现了水银珠子。林氏一言不发,那小妾越发嚣张,不时寻仇挑衅。林氏饮恨吞声多时,一日夜深人静之时,竟萌生一死了之的念头。起身欲寻绳索自尽之时,突然觉得一股神火拂面,顿时醒悟,复安睡如故。临分娩之时,也有许多风波。前来接生的稳婆事后作为怪异之事私下对人说道:那小妾曾告诉稳婆,林氏所生若是男孩就将其弄死,必有重金酬谢。林氏临产时,稳婆在床前守了三天,未能分娩。稳婆有事刚一离开,婴儿就顺利产下。稳婆前来察看时,婴儿面色黝黑,无声无息,以为业已死亡,便吩咐池家准备料理后事。没想到稳婆一走,婴儿便发声啼哭,活转过来。尽管闯过生死头一关,襁褓中的池显方还是没有少遭罪。一离开亲妈的怀抱就险象环生:有灌水的,有扇风的,有塞生姜的,有“不小心”踩在小池显方脚趾导致指甲脱落的,有故意将小池显方高抛低接致其惊吓的……幸亏池浴德的正室傅宜人视池显方为己出,百般呵护,小池显方终于避过千灾百难。后来,林氏告诉池显方:当年梦见一群天人送花,说是白礁吴真人送她一个孩儿,这才怀上池显方。池显方曾在一序文中称自己能安然出世是“皆赖神庥”,又曾代人撰写《重兴白礁慈济宫缘序》,显然与其母所言之事有关。尽管亲生母亲林氏含辛茹苦,尽管嫡母傅氏关爱有加,池显方得以长大成人,但其体质显然受到严重的损害。池显方婚后多年未得子,后陆续置买两个小妾,还是膝前空虚。其挚友蔡复一曾从山西给他寄赠亲手配制的种胎药,好友周明伯也曾给他寄过生子药方,但都无效。从现存的资料综合分析,应该是胎中及婴儿时受到伤害,导致池显方终身不育。清顺治九年(1652年),时年六十五岁的池显方在同安城北二十里处的晃岩设立一方晃岩檀越发愿碑。理所当然,碑文为池显方亲笔撰写。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篇文章。这一时期,正值郑成功与清王朝在同安一带争战不休,不知这位没有子女可以倚仗的老人如何度过兵荒马乱的岁月。也不知道命途坎坷的池显方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与世长辞,只知道他与他的妻子蔡氏合葬于晃岩,而这处堪称厦门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园林已经于1956年沉没在汀溪水库的碧波之中。 二、仕途坎坷 从池显方牙牙学语开始,生母林氏就向他频频灌输一个理念:“我从千辛万苦而生子,子当千辛万苦而读书。”小池显方有时读书偷懒,林氏责罚毫不宽贷,倒是嫡母傅氏对聪明伶俐的小池显方疼爱有加,每每给予宽容庇护。厦门岛的教育直至明代仍依赖于一海相隔的同安县。但就池家而言,池浴德之后的家族教育有了极大改善。池浴德四十二岁丧母归乡后便不再复出,布衣蔬食,在家为诸子授课。池家的亲友不乏当时的名人学士:池浴德的正室傅氏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傅镇的侄女,池浴德的岳父傅钥以能诗驰名漳泉一带,池浴德的弟弟池浴云为秀才、二弟池浴沂为国子监生员,池浴德的女婿蔡献臣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在池家及其姻亲家族之中,文化氛围已经相当浓厚,更主要的是各家的藏书初具规模,为池显方博览群书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池显方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没有浪费可以坐拥书城、从容开卷的机会。他曾对士人的读书生涯总结道:“人子而知读书肯求名者,十仅一二也;至善读书必得名者,百仅一二也;善读书必得名矣而兼慕性命理学之宗,千无一二也。”可以肯定的是,池显方是用“千无一二”的最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十五岁时,池显方顺利考进泉州府学,成为泉州最高学府的童生。尽管嗜书如命、博闻强记,尽管同游皆俊彦往来无白丁,池显方的科举仕途却极不顺利。他在泉州府学呆了整整十年,直到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二十五岁时才通过考试,成为府学的诸生即秀才。这个年龄获得秀才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还可以算得上一桩喜事,但对于池显方来说,实在是颇为尴尬。然而尴尬还在继续。在科举功名的层级中,秀才其实是不入流的,它的意义仅仅在于获得参加乡试即省级考试考取举人的资格。然而,池显方中秀才之后,连续两次参加福建乡试,均名落孙山。乡试三年一届,两届不中就等于虚度六年光阴,这使得池显方十分困惑,而且似乎失去了继续博取功名的信心和热情,开始转向禅学以寻求慰藉。姐夫蔡献臣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在《池直夫内弟像赞》中称其“秀其外,慧其中,趺其坐,衲其躬,矻矻乎禅书不离手,津津乎禅悦不去胸”,活灵活现地描绘了逃儒归禅的池显方形象。但是,在池家这样的家族里,科举事业不是说丢弃就可以丢弃的。池显方在给蔡献臣的信中也表示:“历载徒劳,百情顿冷。惟举业一途,承先人遗训,未敢遽焚笔砚。”明天启三年(1623年),福建巡抚南居益督师厦门征剿“红夷”。当年十月,南居益与福建总兵谢隆仪设计焚毁“红夷”夹板船一艘,击毙、击伤“红夷”多名。战后,当地士绅赋诗作文,向南居益祝捷。南居益灯下批阅当地士绅呈览的诗文,当即被池显方的才华所打动。爱才如命的南居益连夜提笔给池显方修书,书中称池显方堪称千秋奇才,可惜不为人所知。南居益还写道:此次厦门督师,战胜“红夷”并不足以令其高兴,为朝廷发现一位士子使他更为欣喜。池显方接信后,随即登上南居益的帅舟,拜南居益为师。师生畅谈终日,相见恨晚。南居益驻扎中左所期间,由池显方当向导,游览了鼓浪屿、玉屏山等处。后来,池显方将南居益为鼓浪屿、玉屏山所作的两首诗镌刻在两地石岩上,成就一段千古佳话。南居益的赏识极大地提升了池显方的信心。明天启四年(1624年),池显方决定再次参加乡试。依照明代的规定,池显方这样的军户转为官宦的家庭出身可以参加当地的乡试,也可以参加应天府即南京的府试。大概是不愿意重温福建乡试的噩梦,池显方此次选择了应天府试。临行前,南居益告诫池显方:科考应试不同于平时作文,清高、好古都是不适宜的。他建议池显方参加举子试时改变文风,恪守科举考试的文体,不要追求出语惊人,而是遵循“代圣贤立言”的写作方法。他以征剿“红夷”所用的“焚舟计”为例,告诫池显方要有所掩藏、有所牺牲,谋取最终胜利。南居益一番教诲,使得池显方茅塞顿开,多年郁积心中的块垒释然冰消。池显方放下包袱,轻装前进。他暂时抛弃平日文风,改用制艺新词。终于一尝夙愿,得登应天府举子榜。这一年,池显方已经三十七岁。正当池显方为破解了举业迷途而欢欣鼓舞,信心满满地准备在礼部春闱场上一展身手之时,噩耗传来,嫡母傅宜人于十月初八不幸逝世。正在赶往京都的池显方哀毁而归,刚刚展现出希望的仕途戛然而止。明天启六年(1626年)冬,守丧刚刚结束的池显方与长兄池显京、友人贺某联辔北上,准备参加翌年春的会试。十一月初八,行至山西荏平县城郊外山道中,突然闯出三名骑马的强盗,将池显方一行拦截,索要赎命钱。池显京与贺某狂奔逃离,来不及逃离的池显方把携带的银两和身上穿的皮衣交给强盗,趁强盗数钱之机逃命。一个强盗策马紧紧追赶,挥刀欲砍之时,马匹突然扬蹄向天,任凭强盗用马鞭抽打,就是不肯前行。等到强盗再次追赶上来时,池显方已经逃至离村庄不远之处。三人劫后重逢,恍若隔世。经过这番出生入死的折磨,池显方此次赴京赶考出局也就在意料之中了。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余年内,内外交困,战乱不断。闽南一带海寇、“红夷”、山匪等乱象丛生,池显方先从中左所迁居府城,又从府城迁居同安,最后在同安县城东北的端山建晃园安家。吸取天启六年赶考途中遇险的教训,亲母林氏坚称“要子不要官”,池显方则引述宋代状元张九成的话,宣称“君子之学,岂志在取一第、效一官而已?饮食起居,皆宰相事业也”。池显方最终没有再踏上赴京赶考的漫漫长路,一代名士最终以无第无官之身老死晃园。 三、文采流芳 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漳州太守曹荃高度赞赏池显方,称其自甲子即明天启四年中举之后,名声大震,“海内诸名宿无不下风拜矣”;认为池显方自结庐端山之后,“理从窟讨,悟自壁来,以故诗盟、文盟、道学盟咸执牛耳”。在曹荃看来,池显方代表了明代天启、崇祯年间诗、文以及道学(此处指禅学)的最高水平。曹荃对池显方的评价初看似乎有点溢美之嫌,但细加考察就不难发现,池显方获此殊荣确实是实至名归。厦门市图书馆校注的池显方诗文集《晃岩集》是迄今为止存世的唯一一部池显方著作。《晃岩集》收录了池显方各体诗歌七百六十五首、各体文章二百九十六篇,其中有池显方为友人出版的三十一部作品集撰写的序言。在这三十一部作品集中,有诗集二十部、儒学文论集七部、禅学文论集四部,作者不是进士,就是地方名士或知名僧侣。求人作序,必然以地位较高或文章道德引领群伦者为首选,池显方乃一介布衣,求其作序者如此之多,且文学、儒学、禅学兼有,其领袖风范不言而喻,足见曹荃所说池显方“诗盟、文盟、道学盟咸执牛耳”并非虚幻滥加之词。诵读《晃岩集》,如见池显方其人。池显方素喜山水,读其诗文亦如同登山临水,忽高忽低,有险有夷,或通或塞,时密时稀。那种气象万千、琳琅满目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了池显方高深的造诣。但最使我感念的是《晃岩集》披露的池显方的二三事。一是池显方是最早关心厦门岛风景区建设的有心人。明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池显方与蔡献臣结伴北上和州,探望正在和州任知州的长兄池显京。沿途游览江浙一带的灵隐寺、飞来峰、中泠泉、金山焦山等名胜。在感叹江浙名胜“山色之娇嫣,湖光之潋滟,画舫之参差,弦歌之婉转,已荡豁心目”之余,池显方联想到鹭门即中左所,在一封家书中写道:“吴越山水之佳,大半为人妆点。只三分山水,得七分刹宇、十分文章,则洞天福地矣。鹭门倘得一好事妆点,则洪济可敌灵隐,玉屏可敌飞来,醴洞可敌中泠,鼓浪可敌金、焦。”在这封信中,池显方归纳出江浙名胜风景区建设“三分山水得七分刹宇成十分文章”的规律,揭示了明代厦门岛洪济山、玉屏即今虎溪岩与白鹿洞、醴洞即今醉仙岩以及鼓浪屿具备的开发价值,这是厦门历史上第一件关于风景名胜区开发建设的文献。《晃岩集》中还收录了两首关于鼓浪屿的诗,诗中严厉谴责了在鼓浪屿采石的不良行径。池显方是呼吁保护鼓浪屿景观的第一人。二是池显方以一个“士”的良知为后人如实记载了明天启二年(1622年)冬明军溃败于“红夷”的史实及其原因。关于明天启二年征剿“红夷”的战役,地方典籍语焉不详,编造的过程及胜绩则矛盾重重,数百年来无法厘清。《晃岩集》收录了池显方在明天启三年二月写给良师挚友蔡复一的信,对这场战役做了详尽的记载:“去冬红夷深入,鹭门、鼓浪之地皆战场。水则百艟不敌五舰,陆则千兵不敌数十夷。徐总戎三鼓之不前,三枭之亦不前……”至今读来,这段记载仍使人触目惊心:徐一鸣多次击鼓,下令出击,却没有人前进;多次将临阵畏缩的兵将斩首示众,仍旧没有人前进!以致明王朝的百艘战船敌不过“红夷”的五条舰艇,千名士兵打不赢数十个“红夷”。在写给蔡复一的信中,池显方还剖析了战役失败的两个原因:一为“将卒胡越,手器水火”,说的是参与此次战役的军队来自北方和浙江,不熟悉海战,手中的武器又是类似水火棍这样的原始兵器,毫无战斗力;二为“暮夜取将,白昼攫卒”,说的是将官任命过程中暗箱操作、卖官鬻爵以及平时吃空饷、战前才临时抓丁凑数的现象,概括而言就是武备松弛、吏治腐败,可谓一针见血。三是关于开海禁的条陈。明崇祯七年(1634年),池显方上书时任福建巡抚张载宁,提出严保甲、饬官吏、绝贿赂、核军实、消奸萌等诸多施政建议,其中重点指出:尽管朝廷屡屡严禁海上贸易,实际上舟船往来如织、出入如风,既不能禁,不如开之,何必将每年数万两银子的利润拱手让给不法之徒!《晃岩集》中有不少类似前述二三事的文章,忠实记载了池显方对时局政事、世道人心的关注与主张,这些关注和主张与池显方在文学、禅学方面的成就一起,构建出一个正气浩然、光明磊落的精神世界,为世人展现出一个明末奇士的襟怀、抱负和风骨。 厦门文艺2016年第2期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0:43:32

同安池显方谒李卓吾墓○半生交宇内,缘乃在玄州。闽楚竟难得,佛儒俱不留。世人伺喜怒,大道任恩仇。我亦寻知己,依依今未休。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1:11:17

  與蔡體國書(明)池顯方

  人謂溫陵文盛,然錄未必才、才未必錄,繼未必善、善未必繼;乃至元不論神、魁不論氣,以拾唾為正、以縱轡為奇。文章之衰,未有如今日也。不肖強項不可、效顰不能,道則未睹全牛、學則尚騎兩馬,想無望於燃灰、心猶癢於見獵。

  近欲周梓里,竊抱杞擾!如澎湖之不必多兵,先人曾與許敬庵中丞言之;鷺門之當設欽總,先人曾與黃與參中丞言之。今欲加路將、裁浯澎遊,路將之巡既暫、名色之權不尊,泉紳愛其門戶,既假浯嶼於石湖、復借路將於郡內,泉視同為唇齒、同視鷺為咽喉,奈何以春秋半駐之將、名色一枝之師而支吾牖戶者?愚以為路將可設、欽總不可裁;漳有二、泉惟一可乎?澎湖可移衝鋒,不必另總;昔轄二、今無一可乎?則惟轉衝鋒之師以守金門、革衝鋒之領以歸欽總,則欽總之寄仍重、鷺島之枕可安;路將之丁健有出,二欽並峙、兩翼互應,每汛撥二捕船於澎以偵賊出、發一哨船於金以捍賊入,頭目遮固、臂指運閒,策之最上者。浯澎陳君蒞任以來,汛海不波。今惜地則不可裁、惜人則不可調。衝鋒既為舊部,則合併固非蛇添;金門既屬原轄,則統攝又非馬腹。如以柳易播,則不知仍舊職之便;如舍湜求白,則不如仍舊人之便。或加閫司而為路將,裁、可也;或併衝鋒而歸浯澎,勿裁、亦可也。惟此二策,公肯詳達於當道--如先人之達許、黃者,為地方、非為陳也。

  與闕褐公書池顯方

  承下詢地方最要者,敬陳四條,以便俯採。

  一、移選鋒營。同安負山襟海,海達兩洋、山通四縣。良奸雜處,稍以法繩,或逃遠島為蜂屯,或避他邑為兔窟;或接濟而駕艇夜出,或勾引而誘寇突來。粵若遏糴,而窮戶賦鳴鴻矣;官稍離縣,而勢豪張碩鼠矣。欲設一關,而孔道之中復有間道;欲置一旅,而加征之後難以重征。竊惟同安最衝者,中左所;次衝者,石潯也。中左隔海,距縣七十里;既有浯銅、泉標二遊以衛左右。石潯濱海,距縣十里;人煙輻湊,土城久圯,前被賊李魁奇突入焚掠,無以禦之。選鋒營陸兵三百名駐札中左城內,今海波稍靜、山寇可虞,如前年寇奪我舟,水師復為陸用,選鋒兵未見奏績;且株守中左,島上有急,則卸擔二遊;縣中有急,則託言阻海。合無將選鋒營兵移守石潯,如遇海警,則水師守門戶、選鋒守咽喉;或值山警,則選鋒為前矛、鄉兵為後勁。又逐月之軍糈就給本縣,既足杜其侵欺;有出人之武藝俾教鄉兵,復可廣為團練。此不費官帑一毫,足收陸兵實用也。

  一、議浯銅遊。浯銅舊惟一總,近以地遠難馭,分為二遊;左遊轄自舊浯嶼至鎮海、崎尾,右遊轄自劉五店至官澳、圍頭。上達泉界、下抵漳封,犄角互牙,最為善法。第舟一日不在汛,則起萑苻之窺;總一日不在舟,則生哨捕之玩。今二遊總皆駐中左,逢汛暫出,雖歷難周。若寇過洋,既乏狼煙之報;及舟馳救,徒為馬腹之鞭。合無令左遊收汛駐舊浯嶼、出汛巡浯洲等處,右遊收汛駐劉五店、出汛巡金山、官澳等處,遊擊駐中左,帶泉標遊一枝稽察兩路,庶外洋之聲息易通、內地之藩籬益固矣。

  一、練鄉兵。鄉兵多臨時召集,致手器不相調;倉卒派糈,致貧富互推諉。又保長脫壯丁而混充其名、侵科斂而不果其腹。夫操戈矛者,令兼耒耜,難也;挾弓矢者,俾挾餱粻,又難也。今有一法,兵農可兼、緩急可賴者:同安七、八百保,合無每保擇一善射者教以射,善銃者教以銃。民於農隙習射與銃,錄為冊以月報縣;試之,精者賞之。無事則耕,而以射銃為獵;有事則片紙號召,一保取數人或一人焉,可得數千人之用矣。然後令殷戶醵錢養之,如坂尾保善飛石、五峰保善藥弩以助禦敵,雖精兵不是過也。

  一、實倉廩。同安田窄煙稠,貧民以粵糴之通閉為豐歉、富人以米價之高下權奇嬴。當炊玉之時,而富者之慳甚於惠、潮,故穀直日騰乃儲胥獨少;縣倉有穀而未盈,高浦、金門二所有倉而無穀,中左所無穀並無倉。古者三年收,有一年之蓄;今者數年蓄,不足支數月之饑,況無蓄乎?合無於實者增之、虛者補之。穀艘常通,長納如抵之粟;豐年必積,永存不涸之倉。此足倉之先幾、救荒之上策也。

  與姜青芝書池顯方

  聞當事者議割中左入漳,敬獻蕘言,用籌梓里。

  中左所在海島,名嘉禾里;延袤四十里,古隸同安。洪武年始築城,徙永寧衛中、左千戶所官軍守於此。陸行至同安潯尾地,渡海三里;距海澄,渡海四十里。嘉靖四十四年,割龍溪漳浦地,設海澄縣。前年,漳參將出汛駐中左後,以難兼制兩郡,始設泉南遊擊鎮中左、澎湖遊擊鎮料羅海外,共禦寇之北下;漳參將原議節制泉、澎,今駐銅山,以禦寇之南上。如遇劇寇,泉、澎二將扼之於外,漳將移駐海澄圭嶼控之於中,是衛泉實衛漳也。若割同咽喉入漳門戶,則築澄城時已知重地之不可瓜分;若地仍同籍、轄借漳師,則設泉遊時已知漳將之不能獨任。若謂賊來恐澄不知,則海澄遊有水兵快船十只,可以偵探;若謂此漳門庭不宜委鄰代守,則固同門庭,原與漳兵共守。又泉師外禦,倘澄邑有警,皆為同舟之風;如漳師改轄,倘同邑有警,未必為纓冠之救。況一所俱屬泉軍,籍餉既難頓改;又兩郡雜居孤島,奸宄何以稽查?如前夷寇突侵,合三路之戎尚費抵敵;豈今泉遊別徙,使極衝之地獨責漳師?是審遠近之情形、權緩急之利害,萬不可隸漳者也。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1:12:18

  玉獅齋記池顯方

  鷺城如斗,內巨石有九、古榕十有二;而北石居其五,榕如之。惟龜石最高,二榕盤之;獅石最奇,一榕覆之。二石距不數武,余齋右枕龜而門面獅,故名玉獅也。

  丁巳秋,夢騎青獅、執玉如意,因結茅於此。時先嚴訝其僻小,遂不住。臘月,罹大疚。越年六月,稍收神,簡書苦無靜館。復左接椽對山,右築亭傍樹,而同一門,故統名玉獅也。廳有三,以丈計;庭有二,以尺計;房有四,以指計;窗有八,以目計;垣外人家有千、遙山有萬,以意計。榕本茂不值花、地本高不架樓、客本少不掩戶,海之勝亭收之、山之勝齋收之、雲煙風月之勝樹收之,而合諸勝之勝則主人收之。然至風雨晦冥之時,人跡既稀,山鬼欲泣,聒耳凄腸,有泫然而不禁矣。

  夫獅,智物也;至人用幼智而不住。余因讀書數月以答山靈,仍前不住以遵嚴命云。

  戊午仲冬三日。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1:12:37

 虎溪岩記池顯方

  鷺之虎溪山,一名玉屏山;秀峭嶙峋,人跡稀至。乙卯冬,余尋幽到此,心賞奇觀。因建剎,名玉屏。左為大雄閣、稜層洞、夾天逕,後為石室。上為雙鯨石,又為六通洞、宛在洞。秣陵將軍胡真卿視師海上,以磴道紆回,大費遊屐,砌石亭於腰,枕山瞰海,名嘯風亭。

  夫陟危石者,目瞪多華、足企多繭,氣奔則顫、神泄則搖。故有層巒絕壁以役之,必有剎與洞以休之;有剎與洞與役之,必有亭以休之。而後目不華可以睨六合、足不繭可以躡雲衢、氣不顫可以通帝座、神不搖可以攬太虛,則斯亭其須彌之日官、寶所之化城也。

  然則何以曰嘯風,從虎名也;亦將軍自寓也。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1:13:15

 說詩自序池顯方

  善說詩者,莫如子夏。大序之傳,人猶疑之;況齊、魯、毛、鄭諸家乎?夫說詩與作詩,並難者也。作詩者,其感物前、其寄象外。說詩者,本無感、寄而代詩人為感、寄。說風而被人不遠,說雅而洗俗不淨,說頌而形容不真者,不解說也;即說風而不能通之雅、頌,說雅、頌而不能通之風,亦不解說也;即說風、雅、頌而僅寫詩人之感、寄,不能寫自心之感、寄,亦不解說也。人謂詩之有功於世,不在作而在刪者;余謂夫子之有功於詩,不在能刪而在能說。括三百於「思無邪」之一言,非聖人能若是說乎?乃說者遂因「無邪」之旨,而疑鄭、衛;復因序之解而疑朱,紛紛未定。不知天下惟夫婦之思最真,故特以風居詩之首。我不學其思而學其真,即從序、從朱無不可者。然則胡為刪?夫子慮情之溢也,故寧從約。思者,情也;無邪者,性也。約情歸性,學問之道如斯而已。漢、魏祖其思,而發為沉雄委麗;唐人祖其思,而發為淵娟秀巧;宋、元祖其思,而發為輕纖艷幻之詞曲;詞當代祖其思,而發為靡曼妖妍之帖括。詩愈變,說愈歧矣。

  余嘗學詩,祖漢、唐之思而猶不肖;迺今知三百篇之難也。既不能說,安能作?深愧余詩之妄作也!因搜篋摘二十餘首,懼而不敢多說,從夫子之刪而已。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1:13:43

訪陳希儒隱處(明)池顯方

  潭雲島樹候多年,誰料開荒是穎川!石兔麥田陪古碣,魟魚篔港熟冬天。子陵嚴瀨猶傳姓,司馬終南不作仙。人去山空潮亦異,浪花畏撲釣磯邊。

  登金榜山訪唐陳希儒隱處池顯方

  名甜色嫩早留妍,超壁穿蘿度絕巔;玉笏搢天十六丈,桐絲離海半千年。麥風濯雨寒青堡,石汗流香賸墨煙。幾卷遺書慚未讀,秋芽一盞酹先賢。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1:14:17

 洪濟山頂池顯方

  山下指峰峰似沒,山半指峰峰猶惚;夾逕綠梢慣傲霜,澗底青石泉衝缺。九十六磴度龍門,斷字殘詩封古碣。揖巖三塔列豆豋,對岸人煙透纖髮;再攀危頂騎雲背,不見諸山見水沫。二擔東西浪入天,賈舶漁帆連蟻隊;潮雞初唱扶桑紅,日觀何須登泰岱。矯矯孤峰立沆漭,如拈英石安魚盎。幾度來觀逢日西,睨山欲落如初上;客道武安天柱高,未必滄溟在拄杖。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1:14:32

冬遊洪濟山池顯方

  長川展鏡蘸嬌顏,幾片雲花□翠鬟。九萬里風生足下,八千國土在眉間。曉鐘未動雞銜日,暮樹多寒鳥背山。一夜何聲喧不住,應知虎豹守天關。

  掀天縮地杖頭間,一座梵宮轄萬山。弱水無波疑復淺,瓊台有路不曾關。峰因噏日顏常赭,樹為黏霜葉帶斑。身在九霄何罣礙,石椽鐵戶總非閒。

  山下風多上轉晴,悅疑展翅入瑤京;洲形果小如飛鷺,峰勢狂奔欲吸鯨。石塔連雲齊倒影,天河與海共無聲。一宵喚酒爭觀日,醉醒紅窗已六更。

  風衙散葉似飛蜂,積凍何時不是冬?前後禾洲都屬水,北南泰武若無峰。巖嫌漏雨多堆石,枝恐礙雲少植松。日月流梭山亦老,虞淵欲取一丸封。

  數峰拾盡到岩前,復度三峰頫絕巔。寺眾搥鐘迎紫日,漁人踏笠上青天。六時樹樂空中奏,一夜紙衾雪里眠。醉覺身輕些肉羽,龍門躍出任風翾。

  寒島遙看二麥春,深嵐流水武陵津;波田萬頃栽青玉,同邑一邊露白銀。西域東夷皆禹貢,南陳北薛尚唐人。攜家擬結雲峰頂,照炁耕芝指海塵。

chiw.org 发表于 2017-12-11 21:14:59

 龍門

  翠壁丹崖不可攀,石門龍過海風寒;擎天力盡孤臣死,惟有留題墨未乾。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奇士池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