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yuping 发表于 2017-5-4 20:53:07

福建武平族谱原序及说明

   万载池氏三修族谱留有康熙五十六年在福建武平所修族谱原序一篇,原文如下:
康熙丁酉岁春王元旦,合族伯叔设席于宗祠,召余与焉,酒筵之下,爰令余曰:昔范仲淹有言,人家三代不修谱,则为不孝。本族自始祖开基兹土,阅今殁存一十五世。先世虽立族谱,迄今年远,中多残缺,间有迁葬,且止于七世,后未及载。若不修明,恐世愈远、人愈多,莫识历代宗亲之祥。甚至情义疏薄,不念分形连气之谊。非惟无以尊敬祖宗,抑将何以敦睦奕冀。
余领兹命,不禁因之有感矣,人于宗族之间,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乃岁月浸远,支派繁衍,竟有莫知所自。等兄弟为途人,此为谱牒之不立故也。复有无识之流,欲夸大其门阀,见当世之富贵炫赫者,必牵引推崇,强为合食,是又指途人为兄弟,其凟乱于伦纪者,尚可言哉?
按吾姓,郡为西河,五音属徵,先世难以枚举。自念公择居上杭硕田,越五世,千七公偕弟永聪则迁于武平县梁山孔下大埔坊。千七公是为兹土开基之始祖也,历今殁存一十五世。溯源穷源,支派昭穆,脉给分明,昭昭可考,介然无所附丽者也。其历代坟所,虽有近远,悉属可稽。敬将历代考妣名氏、生卒娶葬以及迁于江、徙于广者,序次详悉,修为族谱。
然族谱之修,固所以维宗法之穷,亦所以使与于斯谱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恤,患难相賙,登降豆觞相齿,让礼仪廉节相观摩。所谓其初出于一人之身,而其后不至相亲如途人。由此其推耳,更有望者,孝子慈孙,卓荦非常,家声大振,以为谱牒之光云。
清康熙五十六年岁次丁酉仲春月上涴之吉    十一世嗣孙   化鹏敬撰
通过这篇原序,再结合族谱,可以看出,其一,千七郎为福建武平县池氏的开基祖,同时武平还有千八郎(即永聪)一支。在康熙年间,千公后裔“迁于江、徙于广”较多,江西省万载县仙源乡池氏即是十世祖曰注公康熙五十八年迁来,同时期迁来万载的还有曰注公之亲弟海如及堂兄淑圣,只是这两支人丁不盛,或迁或殁。其二,念五郎公择居福建上杭硕田乡,历五世至千公。期间几世及念公来历均不得其祥。根据千公生活时代为明洪武年间推测,念五公应是南宋末年或元初之人。想必当时家境不富、人丁不盛,加上元朝的民族歧视政策,导致当时谱牒不兴,没有记录也在情理之中。其三,当时修谱虽是千七公一支所为,但对千公兄弟也做了记录。如千一郎移居广东大埔白猴乡,千五郎移居江西南昌义宁州,千十郎移居广东梅县。从我们接触到的情况看,千十郎确为梅县池氏之开基祖,而江西靖安、铜鼓两地和湖南平江也有千五郎、千七郎等的后裔。但广东大埔白猴(现在的百候)池氏,还没找到其先祖为千一郎的证据。

池常青 发表于 2017-6-5 00:46:47

康熙五十六年的家谱,怎么会记录康熙五十八年的迁徙情况,
按理应该是记录康熙五十六年前的迁徙情况!
个人浅见,如有不符请见谅!

池常青 发表于 2017-6-5 00:52:35

通过这篇原序,再结合族谱,可以看出,其一,千七郎为福建武平县池氏的开基祖,同时武平还有千八郎(即永聪)一支。在康熙年间,千公后裔“迁于江、徙于广”较多,江西省万载县仙源乡池氏即是十世祖曰注公康熙五十八年迁来,同时期迁来万载的还有曰注公之亲弟海如及堂兄淑圣,

chiyuping 发表于 2017-7-5 08:46:03

池常青 发表于 2017-6-5 00:46
康熙五十六年的家谱,怎么会记录康熙五十八年的迁徙情况,
按理应该是记录康熙五十六年前的迁徙情况!
个人 ...

康熙五十六年的族谱序没有我们曰注公的迁徙情况,那是我对这篇序的说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福建武平族谱原序及说明